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魏國自龐涓死後,就失去了霸主地位,而趙國在年輕的趙雍即位後,這位雄心勃勃的新君無時無刻不想着北拒林胡、樓煩,南抗魏國,成爲中原霸主。
趙雍,約生於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卒於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晉後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執政27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將王位傳給了次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史家又稱他爲“趙主父”。
他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大河(黃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不出幾年,趙國就成了中原霸主。
當時所謂的“胡服”,是指類似於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稱“胡服”;“騎射”指周邊遊牧部族的“馬射”(騎在馬上射箭),有別於中原地區傳統的“步射”(徒步射箭)。從此,使軍隊中寬袖長衣的正規軍裝,逐漸改進爲後來的衣短袖窄的裝備。從而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爲國家的穩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趙雍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喫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佔。趙國眼看着被別國兼併。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西北與林胡、樓煩爲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爲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來去如風,趙國拿他們沒有什麼好辦法。
趙雍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着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胸有大志的趙雍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有着深刻認識,他認爲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因此,爲了富國強兵,趙雍在邯鄲城提出“着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這種自上而下的胡服改制很深入,他不僅要使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這一改變穿着的革新觸及的層面就很廣,加劇了改革的困難。
“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邯鄲許多皇親國戚的甚至是全國大部分人的反對。保守派首腦王叔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爲由,拒絕接受變法。趙雍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
趙雍抱着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發佈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雍號令全國着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着胡服去會見羣臣。窄袖交領右衽服裝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雍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着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