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結局 (第2/9頁)
二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時候,帥哥與醜男在官場的發展大爲不同。
宋神宗提拔王迥做官,原因就是顏值高。王迥是個唱戲的,人稱“奇俊王家郎“,但人品比較差,而且也沒多少墨水。即便如此,宰相蔡確舉薦他爲監司,充當監察官員時,宋神宗一聽是“王家郎”,便欣然應允。
後來哲宗皇帝繼位,蔡確推薦了一個極其有才的醜男袁應中。
袁應中不僅滿臉麻子,還是個斜肩膀。
哲宗見後“連稱大陋,袁錯愕,不得陳述而退”。看看,皇帝換了,看臉的標準沒有變。
最“以貌取人”的並非宋朝,明清時期,容貌在選官時特別重要,科舉殿試時還經常以容貌定狀元。如明英宗在大同接見韓雍時,“壯其貌,留爲兵部右侍郎“,師逵因觸犯上司,被逮至京城,明太祖見其長相非凡,擢爲御史。
在唐朝,選拔官員的條件第一個就是身體像貌要豐滿高大。
詩人羅隱因爲長得醜,別說做不了官,甚至沒有多少姑娘喜歡。鄭畋的女兒特別喜歡羅隱的詩,發誓非他不嫁,後來碰面,卻是見光死,鄭女發誓終身不詠羅隱詩。
吏部在選官的時候,有一本類似於手冊的指導文件:官員相貌的上品首推“國”字臉,這種相貌威嚴正氣,有官威;其次是“目”字臉,五官風雅俊朗,有親和力,最差是“金”字型,上小下大,不過,戴上鳥紗帽,倒也能遮醜。
在清朝,參加過三次會試仍沒有中進士的“困難戶”,可以參加名爲“大挑”的選官程序,給一個做官機會。但這裏面有一條明確的規定,“大挑一科,不試文藝,專看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