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對異姓兄弟,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爲舉止幾乎一致,雖非雙生子,卻擁有比雙生子更爲默契的心靈相通。這兩位便是商周時期的孤竹國王子——伯夷和叔齊。
孤竹國,位於現今的冀東區域,是當時灤河沿岸較早的奴隸制諸侯國之一,於商朝初期,約公元前1600年,因商朝分封同姓諸侯而立國。
伯夷和叔齊,傳說是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生活在商朝末年。國君在位時,深感商紂王暴虐無道,欲在亂世中保全孤竹國,認定長子伯夷和三子叔齊皆具賢能,能夠接掌國家大任。然而,國君意欲叔齊繼位。國君去世後,叔齊出於對兄長伯夷的尊重,遵循長幼有序的禮法,提出應由伯夷繼承王位。伯夷卻堅決推辭,認爲父王遺命應由叔齊繼位,爲了成全叔齊,他選擇了逃離孤竹國。叔齊見狀,亦不願違背兄長意願,隨後亦離國出走,最終國君次子承襲了王位。
流亡在外的伯夷和叔齊在渤海之濱巧遇,他們決定藉此機會避開商紂暴政,選擇隱居生活,與東夷部落共處,期待太平盛世降臨。當得知西方周族日益強大,周文王品德高尚,治國有方,他們認爲那裏纔是理想的歸宿,於是長途跋涉來到了周族的根據地岐山。
不幸的是,到達岐山時,周文王已駕鶴西去,其子周武王繼位。武王聞訊後派遣周公姬旦前往迎接,並許諾給予他們相應的高位厚祿。然而,伯夷和叔齊認爲此舉並非他們崇尚的仁德之道,對投奔西周感到失望。
不久,周武王率軍東征商紂,他們挺身而出勸阻,認爲武王在其父喪期興兵,是對孝道的違背,且以下犯上,有悖仁義。然而,伐紂大勢已定,伯夷和叔齊未能阻止戰事的發生,最終被姜尚勸離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