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孟子訪問魏國時,覲見了魏惠王。惠王向孟子訴苦,表示自己對治國極爲盡心盡力,每逢河內遭受饑荒,便將災民遷往河東,並調撥河東的糧食救濟河內。同樣的做法也在河東受災時執行。儘管惠王自覺自己的勤政遠超周邊國家,但魏國人口並未因此顯着增長,對此感到困惑不解。
孟子以戰場上的比喻回應了惠王。他說,在戰場上,有的士兵敗退五十步,有的敗退一百步,難道逃了五十步的士兵就有資格嘲笑逃了一百步的士兵嗎?惠王明白孟子的意思,二者本質上都是逃避,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孟子進而指出,若想國家真正繁榮,應當停止妨礙農時的征伐徭役,確保農業生產和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讓百姓豐衣足食,解決基本民生問題。只有當百姓的生活無憂無慮,纔有可能進一步推行王道,實現社會和諧。
孟子設想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圖景,其中百姓擁有足夠土地種植桑麻,老年人得以衣帛;合理養殖六畜,保證肉類供應充足;農民能夠按時耕作,家庭溫飽;通過教育提升社會道德水平,使得老年人都能得到妥善照顧。唯有如此,方能實現國家穩定,進而有力量統一其他國家。
然而,魏惠王的目標在於軍事強大和稱霸諸侯,對孟子提出的仁政理念並不感興趣。孟子隨後到了齊國,受到了齊宣王的接見並擔任客卿。當齊宣王詢問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故事時,孟子強調儒家關注的是推行仁政、實踐王道,而非單純追求霸權。
面對齊宣王是否也能行仁政的問題,孟子肯定了他的潛能,並以齊宣王釋放將被屠宰的牛爲例,說明他具備仁慈之心。孟子告誡宣王,施行仁政關鍵在於是否有決心和意願,而非能力問題。具體而言,就是要從愛護百姓出發,停止侵略戰爭,減輕賦稅徭役,通過教化弘揚仁愛和禮義,以此達到國家內部和諧,自然走向富強。
然而,齊宣王在實際操作中仍堅持霸道政策,雖曾聽從孟子意見取得軍事勝利,但在佔領燕國後沒有采取孟子建議及時撤軍並扶植賢良統治,導致列國欲聯合救援燕國,使得齊國陷入被動。孟子雖然給出了可行方案,但宣王未能採納,最終招致燕國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