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月裏的一天,我在洪澤湖畔繼續我的尋訪古樹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時,無意間聽到百里外的項羽故里有兩棵古樹,下午即驅車前往。這裏今屬江蘇省宿遷市,我原本以爲故里者一古樸草房,或農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遊城,而城中真正與項羽有關的舊物也只有這兩棵樹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國人知道項羽是因爲司馬遷的《史記》,一篇《項羽本紀》在中華民族三千年的文明史上樹起了一個英雄,從此國人心中就有了一個永遠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遠去,舊物難尋,今天要想要觸摸一下他的體溫,體會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來憑弔這兩棵樹了。那棵青桐,樹上專門掛了牌,名“項裏桐。”。據說,項羽出生後,家人將他的胞衣(胎盤)埋於這棵樹下,這桐樹就特別的茂盛,青枝綠葉,直衝雲天。項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現在已有兩千二百多年了。梧桐這個樹種不可能有這麼長的壽命。但是,這棵“項裏桐”卻怪,每當將要老死之時,樹根處就又生出一株小桐,這樣接續不斷,代代相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桐樹是一個大家族,常見的有青桐、泡桐、法國梧桐等,而青桐又名中國梧桐,是桐樹中的美君子,其樹身筆直溜圓,一年四季都蒼翠青綠。如果是雨後,那樹皮綠得能滲出水來,光亮得照見了人影。它的葉子大如蒲扇,交互層疊,濃陰蔽日。在中國神話中梧桐是鳳凰的棲身之地。有桐有鳳的人家貴不可言,項羽在此樹下出生蓋有天意。現在這棵九代“項裏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樹身帶着一團翠綠的披掛,輕掃着藍天白雲。桐樹之東不遠處,有一棵巨大的中國槐,說是項羽手植。槐樹家族有中國槐、洋槐、紫穗槐、龍爪槐、紅花槐等,而以中國槐爲正宗,俗稱國槐。它體型龐大,巍然如山,又壽命極長。由於此地是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幾次決口,像一條黃龍一樣滾來滾去。這故里曾被淹沒、推平、淤蓋,但這棵槐樹不死。其樹身已被淤沒六米多深,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是它探出淤泥的樹頭,而這樹頭又已長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兩人才能合抱。歲月滄桑,英雄多難,這個從淤泥中掙扎而出的樹頭某年又遭雷電劈爲兩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還有電火燒過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樹洞,怒目圓睜,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質部分,只剩下半圓形的黑色樹皮,活像霸王剛剛卸落的鎧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綠葉如雲,濃陰潑地。兩千年的風雨,手植槐修成了黃河槐;黃河槐又煉成了雷公槐。這攝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靈的古槐,日修月煉,水淹不沒,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壯哉項羽!
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但中國史學有個好傳統,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項羽的對立面是劉邦,劉項之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齣爭爲帝王的大戲。司馬遷爲他們兩人都寫了《本紀》,而在整部《史記》裏給未成帝后者立《本紀》的卻只有項羽一人,可見他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項羽是個悲劇人物,他的失敗源於他人性的弱點。他學而無恆,不肯讀書,學兵法又淺嘗輒止;他性格殘忍,動不動就坑(活埋)俘虜幾十萬;他優柔寡斷,鴻門宴放走劉邦,鑄成大錯;他個人英雄,常單騎殺敵,陶醉於自己的武功。這些都是他失敗的因素。但他卻在最後失敗的一剎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垓下受困,他毫無懼色,再發虎威,連斬數將。當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圍時,便對敵陣中的一個熟人喊道,你過來,拿我的頭去領賞吧。說罷拔劍自刎。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寧肯去見閻王,也羞於再見江東父老。他與劉邦長期爭鬥,看到生靈塗炭,就說百姓何罪?請與劉邦單獨決鬥。狡滑的劉邦當然不幹,這也看出他純樸天真的一面。項羽本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一支普通的反秦力量,後漸成主力,成了諸侯的首領。滅秦後他封這個爲王,那個爲王,一口氣封了近二十個,他卻不稱帝,而只給自己封了一個“西楚霸王”,他有心稱霸揚威,卻無意治國安邦,乏帝王之術。
項羽的家鄉在蘇北平原,兩千年來不知幾經戰火,文物留存極少,而他的故里卻一直沒有被人忘記。清康熙四十年,時任縣令在原地樹了一塊碑,上書“項王故里”四個大字。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爲項羽立碑,由是這裏就香火不絕,直到現在有了這個旅遊城。城內遍置各種與項羽有關的遊樂設施,其中有一種可在架子上翻轉的木牌,正面是項羽、虞姬等各種畫像,翻過來就是一條因項羽而生的成語。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決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錦衣夜行、霸王別姬……講解員說她統計過,有一百多條。現在我們常用到的成語總共也就一千來條,一般的成語辭典收三四千條,大型辭典收到上萬條,項羽一人就佔到百條。要知道他才活了31歲呀,政治、軍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後人多欣賞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這一份文化貢獻。項羽少年時不愛讀書,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後人讀不完的書。漢代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司馬遷寫了這樣一個人物,塑造了這樣一個英雄,就影響了我們民族的歷史兩千年,而且還將影響下去。
漢之後,項羽成了中國人說不盡的話題。史家說,小說家寫,戲劇家演,詩人詠,畫家畫,民間傳。直到現在,他的故里又出現了這個5A級的旅遊城,城門、大殿、雕像、車馬、演出、射箭、投壺、立體電影、仿古一條街,喧聲笑語,遊客如雲。項羽是民間篩選出來的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們喜歡他的勇敢剛烈、純樸真實,就如喜歡關羽的忠義。歷史上的“兩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國人的偶像。這是民間的海選,與政治無關,與成敗無關,是與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青史丹心並存的兩個價值體系。一個是做人,一個是愛國。
項羽是個多色彩的人物。剛烈堅強又優柔寡斷,雄心勃勃又謙謙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戀家鄉,八尺男子卻兒女情長。他少不讀書,臨終之時卻填了一首感天動地、流傳千古的好歌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殺人如麻,卻愛得纏綿,在身陷重圍、生死存亡之際還與虞姬彈劍而歌,然後兩人先後從容自刎,真堪比現代“刑場上的婚禮”。這種沙場上的王者之愛比起唐明皇楊貴妃宮闈中的糜糜之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他是一個性情中的人物,藝術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劇之美,後人不能不愛他。他身上有矛盾、有衝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壯如山、聲如雷、貌如天神,是藝術創作的好原型、民間說唱的好話題。連國粹京劇都專爲他設了一個臉譜,而民間以霸王命名的“霸王花”、“霸王鞭”等不知幾多。全國北至河北南到臺灣“項王祠”、“項王廟”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覺地封他爲神。南遷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爲自家的保護神,臺灣許姓從大陸請去項羽塑像建廟供養,以保佑他們平安、幸福。這就像商人把關羽奉爲財神,沒有什麼理由,就是信,自覺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