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劉勰所謂“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心不動,難爲文。如果作者心如止水,怎麼能期望讀者其心如沸呢?激動者,情爲所激,心爲所動,實際上是一個由事物到作者、再到讀者的連續過程,必得“雙動”纔行。
作者不動情,不能爲文。就算爲文,讀者不動心,不算好文。所以這個激動點一般要找在時代和最大多數人的共振點上,才能收大激動、大影響之效。比如,家家婚喪嫁娶,都有個人之喜、個人之悲。但這並不是社會全體之喜、之悲,這種文章寫出來自己激動,別人並不激動。這就是爲什麼小情小景不足取。凡歷史上留下來的名篇都是大激動之文。雖也有取之常情常景者,如朱自清《背影》,但實際上它是寓共性於個性,揭示出人倫之大情。
怎樣纔算有激動之文呢?簡單說,就是無中生有,死中求活。
無論是作者內心平靜的世界,還是外部的客觀事物,原本是孤立的,不成文章。只有兩相一激,便無中生有,生出新的思想,便死寂之中忽然躍出活靈靈的情感。像春天第一聲春雷,震醒冬眠蟄伏之物;像春雨浸潤土中的種子,催生新芽。
作家的修養學識經外部事物一激,就如原子輻射使生物變異,可以激發出想象不到的新思想、新情意、新文章。作家許多時候並不想爲文,但忽遇外事外景所激,反會順手寫出一篇好文,正所謂“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寫過許多山水文章,對象都是萬年舊物,前人詠過何止千遍,但仍覺有可激動之處;也寫過許多文章,都是古人故人,別人也多有抒寫評點,但仍有激動我的地方。也還有許多的山水人物看過想過不知多少遍,但就是不想寫,因爲我還沒有發現激動我的那個點。
一個作品的成功,概括來說是“二次激動”“三點一線”,先要作者激動,併發而爲文,像杜甫那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再用這種文章去激動別人,洛陽紙貴。作者、寫作對象、讀者三點一線,在激動這根弦上共振纔行。魯迅說寫不出時不要硬寫,不激動時,就不要提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