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自那日清晨的登聞鼓響徹汴都之後,樓館的茶餘飯後,重將當年血洗半個汴都官場的刺棠案翻了出來,有些春考時纔來的學生士子先前對此事所知不過浮光掠影,經此一事,可算是聽了個徹底。
邱放爲官時素有清名,敲登聞鼓的人是邱放之女,雖說不知她是如何在當年刑獄之中活下來的,但她出頭爲劉拂梁伸冤,其中真假到底如何,再往深處想,刺棠案背後之人,是否真的是五王?
但這樣的猜測不過只是在每個人心中過了一過,無人敢開口言及。
與“真相到底如何”相比,市井間流傳更盛的,是從前那位皇太子的功績。
五王雖文采出衆,到底是不諳世事的天潢貴胄,衆人顯然更愛聽皇太子的傳奇故事,聽他少年早慧,十歲便在幽州軍營中住了兩年,十二歲加封太子,十五歲便獨當一面,治水患、退蝗災,更別提那些流傳下來的詩書文墨了。
聞名天下的正守先生親自爲他提了“承明”二字,爲着老師和舊友的一份情誼,他頂着壓力出兵南境,以雷霆之勢將當年氾濫一時的殺人祭鬼教連根拔起。至今,荊楚到兩廣之地,都有民衆敬供皇太子神像,感念他當年誅邪之功。
酒館的說書先生一唱三嘆,將事蹟說得神乎其神,就連門外的乞丐都爭先恐後地湊到階前聽熱鬧。
或許也是這年少潑天的功績損了太子陽壽,但他這樣的人,活着驚天動地,死了也能造就一段佳話——病逝的寧樂長公主一首《哀金天》至今流傳不衰,當初御史臺下的士子爭先恐後地爲太子作詩,請誅禍首、不留餘地。
這不僅是民意所現,更是一樁文壇盛事。
常照坐在樓閣之上,手中端着的春茶已經涼了,窗外恰是剛剛綻了零星新綠的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