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寫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林兆慶一聽林有成這話,自然也不會鬧着現在就要喝。
等快到電影放映時間,林有成這邊也就帶着蘿蔔頭們檢票進放映廳。
其實改革開放前,電影票價非常低。首都電影院有紅票、綠票、黑票三種常規票,紅票四毛錢一張,是影廳二層前兩排中間最好的位置,被稱爲“外賓席”,只在放映前半小時賣票,就是怕有領導或外賓來,要預留。綠票三毛錢,黑票兩毛錢,學生票五分、一毛的都有。
後面雖然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可電影票還依然這麼便宜。再加上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電影行業其實非常蕭條,因爲這時候家家樂電視,而且還有各種錄像廳什麼的,票價還是一樣啊。但是呢,這個觀影人次每年都在大幅的下降,這時候電影廠發現收入實在太低了,都沒有辦法拍新片了。要從1985年開始,電影票價管理權限開始分地區、分階段下放,曾經兩三毛錢一張的電影票,終於在市場競爭的衝擊下不復存在。不過京城這邊的電影票價放開還要到1992年的9月。
那個時候,電影院還很沒底,不知道放開買究竟是賣多少錢,還特意去問了電影公司,得到的答覆是愛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只要賣得出去就行。也就是因爲這樣的話,首都電影院馬上調整,十塊錢一張票,結果滿場了,那下一場就賣十五塊錢。當然,即便是到了那個時候,一般電影的票價都在五塊錢左右。
再往後則是1998年,一部大片橫空出世,它就是《泰坦尼克號》,平均票價大概20塊錢,一線城市的票價,到了50塊錢,甚至有人炒到了200塊錢。到2002年,20至30元之間的票價成爲主流。但是張國師的《英雄》出現,把國產片的票價直接達到50塊錢,不過盜版碟很厲害。
現在林有成帶這幾個蘿蔔頭看電影的票價自然是相當便宜。
《戰爭子午線》的電影上映還是相當受歡迎的,因爲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是林有成的戰爭四部曲裏面的第三部,不一樣的戰爭視角,自然也是讓不少人都很期待林有成的這部電影,放映廳裏面也都幾乎快坐滿了觀衆。
隨着放映廳安靜下來,大熒幕上也就出現了《戰爭子午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