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讀者您看了覺得好的話還請多多評論,爲本作品打分支持哦,您的意見真的很重要。)
…………
我們都知道曾經的舊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的二十餘年間都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甚至於在1945年時,舊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工人人數與總的就業人數的比例一度高達38%,但這個輝煌的數據卻在七十餘年後的2022年下降到了只剩8%。
而這製造業有如河谷進入了枯水期一般的巨大衰退則始於1953年開始,但此刻的舊美國也仍舊是當時整個地球上的最大工業國,同時也是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經濟依舊可以稱作是空前的繁榮,美國人民們的生活也仍然是一片光明向好。
再在隨後的十五年製造業不斷的衰退之中連帶着美國的國際貿易業務也隨之變得更加疲軟,終於是在十五年後的1968年曾經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美國第一次出現了國際貿易逆差,雖然也就僅僅只是11億美元,但這也已經足以被後來所有研究舊美國曆史的學者們公認爲美國製造業衰退、開始經濟轉型的重要節點年份。
至於說舊美國製造業衰退的根本原因,則有兩方面的重要影響,第一則是由於地緣優勢遠離於歐亞世界大戰之外,使得美國得以坐看那些舊的工業製造業霸主國家德國與殖民主義經濟強國英法鬥上了個兩敗俱傷、赤地千里,平白地繼承過來了原本應該屬於歐洲工業產能的市場、逃避戰亂的人才與勞動力(愛因斯坦、馮布勞恩(改信福音派))、以及遊離資本,迅速發展起來了本國工業能力(造船業:世界大戰期間以着名的“自由輪”運輸船爲主,以及其改進型號“勝利輪”和其他,一共生產了3700餘艘,若是均攤到二次大戰總計六年的時間裏,平均下來每天都能有一艘半的運輸船下海通航,以此而養活了的造船廠以及上游供應鏈更是無法統計。)。
而這在戰爭期間成爲了優勢的地緣因素,則又是在戰爭結束過後的和平發展階段變成了劣勢因素,畢竟美國與歐洲之間到底還是有着一整個大西洋橫亙其間,即便有着馬歇爾計劃的幫助讓美國產品在戰後依舊可以在無關稅保護的情況下對歐洲市場進行產品傾銷,但舊美國也始終有着運輸成本、用工成本、以及能源成本等等的競爭劣勢存在,加之以人類生產力不斷以爆炸般的速度飛速成長,製造業所需要的勞動力也愈發精簡等等因素。
這些所有的一切原因都使得一個來自於北美洲的工業強國無論再怎麼樣強大,也不可能成爲歐洲的工業核心。這一桂冠終究還是在許多年後被得到了俄聯邦廉價能源支持的原工業霸主德國給重新戴上,以此而生的各種各樣美德兩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更是在此後許多年裏持續不斷。
再聊回舊美國,在其因爲各種因素不斷流失着製造業優勢的情況下,更令本就不斷衰退的舊美國製造業經濟雪上加霜的是,在1968年以後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千禧年前夕,這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1973年石油危機、1979年石油危機、1990年海灣戰爭,一共三次由於石油危機而導致了的舊美國經濟危機又是進一步加快了美國“去工業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