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彈怕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長久以來,從趙老九登基時算起,行在這裏的核心議題就是到底去南陽還是揚州。
平心而論,南陽或者揚州似乎都差不離,都是對河北局勢徹底無望和對中原大部的無奈放棄,然後寄希望於從後方振作的道路選擇。
而且,從理性角度來說,揚州似乎還要比南陽更合適一些,因爲揚州是那條大運河的起點,天然能夠匯聚江南財賦,而且前面還有淮河可做阻擋;相對而言,南陽盆地周邊雖有山脈,可東北向卻也算是一馬平川,彼處除了有個動輒百萬大軍的宗留守外,並無太多倚仗。
可是,所有人也都明白,揚州與南陽還有一個更深層區別,也就是一旦這兩個地方也不能支撐時的後路選擇:
其中,去了揚州,再守不住,就只能過江了。而一旦過了大江,任何一個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明白它的政治含義,偏安嘛,沒什麼可遮掩的,這也是很多經歷了靖康之變的人骨子裏的真實想法,金人實在是厲害,躲一躲又如何?
所以,看似合情合理最合適的揚州是主和派們的一致意見。
那麼去南陽呢?
去南陽進可入關中,退可入襄陽,且不說進入關中代表的主戰含義,即便是退入襄陽,那地方也毫無疑問擁有比在江南更強烈的興復政治信號,這一點當年武侯的隆中策說的很清楚了,這地方就是興復中原的起點!
所以,主戰派在權衡了生存與興復的平衡後,普遍性認爲應該以南陽爲臨時陪都。
至於宗澤的回到舊都,岳飛的渡河北上,包括韓世忠一開始也稀裏糊塗上了個直接打穿金國戰神完顏婁室的防區去長安的方略,基本上是被主流意見給當成胡話來聽得……甚至宗澤斷斷續續的請回汴梁札子,某種意義上恐怕是因爲他早在河北便認清了某些人的秉性,藉此來和李綱唱雙簧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