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一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張澤過了一會說:“我是工商管理,大哥是經濟專業,小弟是國際貿易專業,你是什麼專業?”
周芳說:“好巧!小哥哥我和你一樣也是京大工商管理專業!”
大嫂悄然兮兮地和張淦說:“這兩人正好一對!”
張淦:“看樣子很有這個可能!11年在火車上偶遇,現在鬼使神差的又能走到一起,要說沒有緣分怎麼可能?”
張澤和大哥、小弟說:“我們報到不會是一齊 ,大家分開來排隊,集體宿舍照拿,到時和輔導員老師說一下就行,現在住宿是免費的,報好名一起在剛纔的大門口匯合,老弟有問題嗎?”
張沙肯定的說:“二哥請放心,我看沒有問題。”
進入京都大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京大校訓牌:愛國、民主、進步、科學,讓人頓時覺得濃郁的文化氣氛撲面而來,歡迎新生的紅色標語分外醒目,放眼望去,都是形色匆匆的青年學子,肩扛手提行李的基本上都是報到的新生,沒有行李的都是特殊時期的學長、學姐;現在不比後世,還沒有豪華的拉桿箱,新生報到有帆布包、木箱子,也有小扁擔挑行李的,總之形形色色,好在現世還沒有攀比心理,後世的大學生看到現世的情行,一定難以置信;另一個特點就是現在的新生報到,可沒有父母陪伴這一說,都是不遠數千裏獨自一人,風塵僕僕的坐車乘船來學校報到,曾幾何時新生報到都有父母陪伴,甚至還有爺爺奶奶全家人浩浩蕩蕩一起陪伴報到,這種狀態不知道是喜還是憂,至少滋長了青年學子成爲溫室裏的花朶,他們沒有經過社會的錘鍊,嬌生慣養,不會體會生活的艱辛。
在華夏兩次出現工農兵大學生,第一次是建國初期的50年至54年,第二次是72年至76年,但錄取的人數相當少,每年僅錄取10萬人左右,是高等教育方法的一種嘗試,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現在仍延用這種招生制度,他們重視實踐經驗,比如德意志聯邦。
張澤和周芳兩按新生報到的指示牌,沿着綠意盎然的樟木行道樹,來到新生報名處,現在的京都,雖然說不上天寒地凍,氣溫確實偏低,不知何故,這兩人卻有暖洋洋的感覺;工商管理專業報到的人不算多,一會兒功夫張澤和周芳就辦好手續,現在上大學報名不但不要錢,每個月國家還給每個大學生髮18元生活費,當然由於地區差別各地略有不同,所以這個時期不管你的家庭條件怎麼樣,尤其是來自邊遠農村的青年學子,上學都沒有經濟壓力;張澤微笑着和周芳說:“我想去看看我三弟的報到情況,三弟是第一次來京都,也是第一次出遠門,有點不放心。”
周芳熱情地說:“我陪你吧,反正我家離學校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