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小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實“略懂”只是他謙虛的說法,科舉是要考“六藝”的,儒家弟子,不一定都精通音律,但通過科舉金榜題名的儒家弟子,對於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定然無一不會,無一不精。
當時的科舉,比現在競爭更加激烈,考生動輒數十萬,真正能成爲進士獲得官身的,卻只有數十位,萬人中才只取一人,真正的萬里挑一,這些人中任何一位,或許不能將六藝每一道都修到頂尖,但也決計不會有明顯的短板。
只是這些東西,科舉過後,就很少會用到了,疏於練習之下,便會慢慢荒廢。
提到長安縣令,李諾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是一種很慫,不太靠譜的印象。
說他不太靠譜,他卻對《大夏律》瞭如指掌,隨手一翻便是精準的條文,只聽一段琴聲,就知道樂曲章節,推測出彈奏者的身份境界,甚至是即將要做的事情,讓李諾刮目相看。
李諾想起,吳管家曾經說過,儒家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養浩然之氣,萬法不懼,但他卻還沒見識過,於是問長安縣令道:“不知道裴大人的浩然真氣修行到第幾境了?”
儒家修六藝,能力也和六藝有關。
前三境還處在養氣的階段,沒有什麼攻擊力,但防禦不弱,浩然真氣護體,能免疫各家的力量。
到了第四境,便會產生質的變化,能凝成正氣之雲,凌空飛行,對應六藝中的“御”。
到了第五境,便能參悟浩然之音,以普通的樂器演奏,可以造成大範圍的羣體傷害,對應六藝中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