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失敗的科學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爲啥還沒解鎖載具呢?哪怕有一輛吉普車,我也能最快的去支援馬上要被突破的地方。”
不過這樣一個陣型,如果薯條君對世界戰史稍有認識,就會立刻想到。
同樣的陣型,在十年後,在遙遠東方的一個半島上,一支面臨類似局面的部隊,採取了相同戰術,以9400人對7萬的劣勢(大約1:7),成功阻擋了敵軍進攻3天。那就是志願軍衆多偉大戰例中,最爲悲情的一個——志願軍63軍第194師進行的鐵原阻擊戰。
只不過在史實中更早發生在這支蒙古建設營上的類似戰例,由於敵我更爲懸殊(大約1:17)而未能成功。
並且由於後世蘇聯特殊的政治環境,對於衛國戰爭初期混亂局面的春秋筆法,以及對於非俄羅斯族部隊的傳統輕視,這支蒙古建設營的英勇犧牲,並沒有被大規模記載與讚揚。
…………
此處的蒙古建設營之所以能在德軍發起突襲的第一時間開始準備防禦。
一是,由於此處蘇軍主要防線,由於沒有界河存在,並沒有直接建設在邊境附近,而是在邊境縱深處佔據了更爲有利的一系列高地,這爲蘇軍提供了一些寶貴的反應時間。
(如果在邊境巡邏的極爲稀疏的哨兵們能夠在德軍的突襲下成功發揮作用的話)
於是以巴特爾依靠敏銳戰爭嗅覺,在德軍發動突襲前,從德軍衆多露骨的試探中判斷出德軍將要進攻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