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失敗的科學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然德國人之所以給立陶宛“自由軍”面子,不單純的是爲了維持和衆多反蘇組織的關係,也是因爲自己兵力確實不足。
這一問題除了導致正面戰場德軍各個鋒線之間往往有極大間距,即使是認真組織的圍殲戰,也經常因爲裝甲師和步兵師行動速度差異,給了很多蘇軍在戰敗後潰逃,並再次被組織起來阻擊德軍的機會。
(德軍使用蘇軍組織不靈產生的部隊間隙大肆猛突進攻神速,蘇軍使用德軍數量不足產生的間隙死命逃竄,屬實是良好的匹配機制了。)
在巴巴羅薩計劃最初進展神速,獲得了大量佔領區之後,兵力不足的德軍更是面臨了駐守兵力需求激增嚴重削弱主力的問題。爲此德軍採取了包括但不限於如下的幾種方法緩解兵力壓力。
(小國征服大國,如何駐軍控制佔領區永遠是繞不開的致命問題。)
一是,開源,大量吸收外國志願者入伍,主要來源於波蘭人、波三小國人、韃靼人等具有一定反蘇情節的民族,最初這些人還只是被德軍招募作爲後勤人員。
但隨着兵力問題進一步加重,這些原本不被完全信任的外人,甚至能直接作爲機槍手等德軍重要兵種參與一線作戰。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德軍而言,這些被自己軍隊教化的外籍人員,遠比那些德協軍(以德國盟友身份參戰的羅馬尼亞人部隊等)靠譜。
二是,節流,與佔領區反蘇組織合作部分承認其自主權,或者默許黨衛軍、蓋世太保、阿波維爾等使用屠殺等殘暴手段(德式三光政策)建立佔領區政府以實現以戰養戰,大量調集德協軍替代德軍完成駐守任務,從而減少自身對於維持佔領區需要的駐軍消耗。
(熟悉的操作表明德日能成盟友是有根本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