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田園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旦有個災荒年之類的立刻就會流民四起,活不下去的農民也是紛紛舉起了起義的旗幟,而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又越演越烈,可以說也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
特別是這具身體的主人劉晉還是北直隸永平府昌黎縣人,這個位置放在後世的話大概就是河北省秦皇島市下的昌黎縣。
這裏放在現代的話,位置還是相當不錯的,因爲離京津之地很近,同時這裏還是渤海邊,這又靠海,又靠京津之地,位置可想而知了。
但是這是明朝,這是封建的農耕社會,是小農經濟的時代。
這裏雖然靠近北京,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出門基本靠走,關鍵是歷朝歷代都限制老百姓的出行,想要出遠門之類的需要找地方政府開具路引,沒有這個東西,你出遠門的話就是犯法,要被治罪的。
所以縱然是靠近天子腳下,想要去一趟北京也是很難的事情。
至於說靠海這個優勢,那更是不用提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國開始就例行海禁,目的是爲了嚴防從元末就開始出現的倭寇、海盜。
雖然永樂年間的時候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開放的僅僅是官方渠道的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依然不準出海,而後隨着倭寇之患越演越烈,海禁的政策也是越來越嚴格,以至於到了片帆不得下海的程度。
這靠海可不像後世,意味着可以去下海捕魚,可以搞港口建設,可以招商引資,意味着便捷的海洋交通等等。
在這個時代,靠海對於沿海的老百姓來說不僅僅沒有任何的好處,而且還是清苦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