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臥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只說發了大財的三人回到家中,一開始還真是封住嘴巴,裝的沒事人一般。可瞞住別人可以,可無論如何也不能瞞着自己的老婆吧。就是想瞞恐怕也很難瞞得住啊。於是,三人的老婆很快便知道了自己的老公進山發了大財的事。三人也都是對自已的老婆千叮萬囑一番:這事只你知道便可,萬不可再告訴別人。三位老婆自然也是言詞鑿鑿,連聲答應決不向外人透露半分。
過了幾天,張三的老婆去走孃家,覺得自己的爹孃總不算外人,這等大喜事怎能瞞着二老,於是便把丈夫進山發了大財的事說給了爹孃,說完以後,也是一再囑咐二位老人不要把這事說給別人,二人自是滿口答應。可隨後二老便把這事告訴了自己的兒子,而兒子又在枕邊告訴了媳婦。很快,這事便在孃家村上傳播開來。
這幾天,李四和王五兩人也沒閒着。李四的媳婦和隔壁的王二嫂是好鄰居,平時有事總是互相幫忙,見了面更是無話不談。她覺得王二嫂不是外人,很快便把丈夫發財的消息告訴了她。而王五和楊六則是一對光腚的朋友,如今自己突然大喜臨門,好朋友嘛,有了好事自然要共同分享,實在憋不住,便把事情透露給了楊六。這些消息的傳播者在說完正事以後,無一例外的都要再加上一句相同的話:我拿你沒當外人,才告訴你,千萬不要再告訴別人。而聽者也都會一再保證,決不外傳。可是這些人顯然都沒有受到過不能暴露別人隱私的道德教育,後來人們乾脆把那句“千萬不要再告訴別人”的廢話省略了。於是消息很快便以秋風掃落葉般的速度傳遍了附近各村。
不久,張三等三人便發覺自己的保密工作做的很不到位,在山中發了大財的事情已經成了公開的祕密。公開便公開吧,只要把東西藏的嚴實些,趕緊把它換成實在東西也就是了。可不料卻又遇到了一個新的棘手問題:這一塊塊看着挺誘人的大傢伙根本花不出去。因爲這一帶住的全是一些只見過銅錢的土老冒,誰也不知道這些黃白之物一塊到底能值多少銅板。如此看來,整天擔心害怕的守着一堆寶貝,卻沒法變成有用的實物,和守着一堆石頭卻也沒什麼區別。
於是,三人又再一次湊在一齊商議起來。不過這次商議的主題不是如何把這些財寶藏的更嚴實些,而是如何將其換成他們最想要的田產,牲畜,好房子。當然還有當着老婆們不敢明說的,然而人人心裏都在暗暗惦念着的,那便是“女人”。其實這也怪不得他們,不是說男人有錢便變壞嗎,哪個有錢人不是三妻四妾的。
三人商議一陣,卻總是商議不出個頭緒。其中一人只好無奈地說道:“反正如今這事已經鬧的人人皆知,也便不用藏着掖着了,既然我們不知如何把這些東西花出去,那便乾脆請幾位有些見識的明白人指點一下也好。”其他二人聽了,覺得確實也沒有別的高招,也只好點頭同意。隨即便走出門去,很快便請來了三位在這附近人們公認的有些見識的“明白人。”其中一位是這一帶收購販賣山貨的生意人,人家不但認得什麼“人之初”,而且還會背誦“小九九”,每年都會進城幾次。還有一位曾經去過省城,而且據他自己說,竟然還在省城狂過窯子,經常在人前大談什麼省城有多麼大,馬路有多麼寬,城裏人有多麼闊。而談的最多的則是窯子裏的窯姐有多麼風騷。這在絕大多數一輩子都沒進過縣城的本地人眼裏,自然也成了一位有見識的“明白人”。其實,真實的情況是,附近村上的一戶人家的兒子在省城做生意,要把全家搬進城去,而這位明白人和這戶人家有些遠親,於是人家便僱他去出力給搬弄些粗重傢俱,隨人家去了一趟省城,若按如今的說法,就是一個下苦力的臨時工。至於是不是真的逛過窯子,卻也無法查證。至於另一位,乃是一位在當地書館任教多年的教書先生,倒是算得上一位真正有些見識的明白人。
所請之人陸續來到張三家中,衆人一起圍坐桌旁。酒菜自然是不能少的。開始衆人先是邊喝邊聊些閒話。酒過三巡,自然要說正事。張三開口,把前些日子三人進山撿了幾個元寶的事向三位來客說了一遍,隨即換來三位來客的一片祝賀之聲,接看,張三又把幾塊元寶只能看卻沒法用的難處說了出來,最後就是求幾位見過世面的老哥出個主意,看如何才能將這幾塊元寶換成有用的實在東西。張三說完那位教書先生尚未開口,其他兩位倒是雲山務罩的說了一通,等二人說完,三位持寶人卻沒有聽到一句有用的東西,聽到最後只能一臉茫然地看着二人。
這時那位曾經逛過窯子的明白人也察覺到自己剛纔說的全是費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隨即轉換話題,說道:“既然張兄把我?三人找來、看來也沒把我等當作外人,何不把你那元寶拿來,也讓我們開開眼,只有見到實物看看份量,纔好給你們拿個主意。”張三聽了,也覺得這話在理,也便走進內屋,翻騰好一陣,然後手捧黃橙橙一物,遞於那位明白人。那位伸手接過,其他二人也一齊湊過去,三個腦袋擠在一齊,對着那物翻來覆去仔細察看一番,嘴裏齊齊發出一陣“嘖,嘖”的驚歎之聲。三人終於看罷正要交還回去,那位教書先生卻又伸手接了過去。只見他接過元寶,不看別處,卻將那元寶翻轉過來,對着底部細細端詳起來,一邊看,一邊嘴裏又是一陣“嘖嘖”聲。而面部表情也漸漸由驚奇變得凝重起來。隨後,先生雙眼離開元寶,低頭沉吟一陣,然後慢慢抬頭問道:“這元寶底部鑄有文字,你等可知所鑄何字嗎?”衆人聽了齊齊搖頭。先生繼續說道:“既然不識,我便告訴你們,此乃大順庫寶四字,你們可知大順二字何意嗎?”衆人聽了,又是一陣搖頭。先生又問:“你們可知多年以前有個闖王李自成嗎?”這回衆人終於點頭答道:“知道知道,不就是多年前起兵造反,後來打進北京城做了皇帝的那個李自成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