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海城的魏東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又說了一會近來的各自情況,然後就掛了電話。
張藝興喫了晚飯,就想起了銅鎏金佛像和天珠了,他對着銅鎏金大威德金剛佛像看了一會,確定是真品無疑了。張藝興也知道,在過去藏傳銅像比較龐大,造型也比較複雜,銅像既有阿三國的、又有尼泊爾、克什米爾造像、漢地造像。但多數還是吐蕃的本地造像。
這個時候的銅像一般源於阿三國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剛乘、時輪乘、易行乘,同時又有吐蕃原始苯教的融入其中,蒙古、漢地的一些風格也融入到了藏傳佛教的銅像之中。
到了清朝前期,爲了免除兵戈之戰,限制了民間銅礦的開採。銅礦和其它的稀有金屬礦的開採權大多數都掌握在政府手裏,然而這一時期的銅鑄技術較爲發達。康熙朝後,宮廷造像多用黃銅合金鑄造,銅質精良、細膩、比重很大。
因此康熙時期宮廷造像做工精細、造型端莊、金水較厚、銅製細膩、手感沉重、硬度較高、銅胎較厚。所以這個時期的佛像,一般表現爲面相豐圓適中、比較優美、五官寫實,雙眼是寫實性的,上眼臉呈弧形,略有上揚的感覺,早期蓮花瓣滿布臺座一週,時代越往後,臺座背面蓮瓣越簡略。變成一塊如意雲頭開光,佛像顏色偏暖,衣飾有刻花,工藝精益求精。
在古代佛像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以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樣的佛像一般都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
到了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佛像仍在使用。銅鎏金佛像的種類若干。最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等。
結合自己知道的銅鎏金佛像的知識。看看眼前的這尊清代銅鎏金大威德金剛佛像,佛像整體尺寸高大,一尺有餘,鑄造工藝複雜,造型威武,胎體厚重,金色燦然。同時也代表了清十八世紀,藏傳銅鎏金佛像的高超工藝水平。
於是張藝興把清代銅鎏金大威德金剛佛像收到了玉佩空間。接着他又拿起那串天珠。其實關於天珠的傳說它是降落在吐蕃的珍貴寶石,也是吐蕃藏民心中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