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傳鷹覷準時機,整個人向前疾標,一下翻在魔龍的頭上,兩手閃電抓出,一把緊握魔龍頭上的短角。整個人騎在龍頭,兩腳挾緊龍頸。
魔龍在喫驚下向前亂竄,在湖水內瘋狂的來回翻騰,有時又飛躍湖面之上,弄到整個地底湖海地覆天翻,所有魚獸都四處竄逃。但傳鷹手握雙角,緊附牠身上,任牠亂竄亂動,絲毫不爲所動。
魔龍擁有無限的精力,躥高伏低,又不時翻來覆去,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刻,連傳鷹這等氣脈悠長的高手也開始感到喫不消,手足麻木痠痛,全身僵硬,若非多年來艱苦鍛鏈出來的堅強意志,純以身體的狀態來說,早要放手。但如果魔龍再這樣持續下去,鬆手只是早晚間事。失敗的情緒湧上心頭,傳鷹除了要對抗身體的疲倦,還要對抗心靈的疲倦。
魔龍又一次竄上湖面近三丈的高處,巨大的戰神殿在前方俯伏不動。一道靈光射進傳鷹心頭,使他記起戰神圖錄的第三十六幅圖。那幅圖錄正中畫了一個人,盤足安坐在一個大圓中心,但那個人的心胸部位,也畫了一個細小的圓。圖錄下方寫道:“天地一太極,人身一太極,太極本爲一,因小成大小,因意成內外,若能去此心意,豈有內外之分、你我之別,天地既無盡,人身豈有盡,盡去諸般相。”
傳鷹當時看得百思不得其解,但在眼前的劣境下,忽地豁然大悟。他現在萬般疲勞,全因執著內外之別、你我之分,因有身軀,始有疲累;因有心意,始有苦痛。多年來禪悟的功夫,驀地變成具體的經驗。
傳鷹父母只得他一子,少有奇氣,不好與兒童羣,每獨入深山,數日始回。十六歲已遍讀五經四史,沉默寡言。舅父厲靈一日雲遊到家姊居處,見傳鷹先是大驚,繼而大喜,也不理傳鷹父母的高興或不高興,在傳鷹家中住下來,老少兩人終日遊山玩水。厲靈將胸中易學理數、地理天文、仙道祕法,一股腦兒盡傳給這外甥。傳鷹一學便曉,一懂便精,到二十一歲已能另出樞機,自成一格,厲靈長嘆三聲,大笑下飄然而去。傳鷹則獨自遠遊,十多年來遍歷天下名山大川,以至乎西北苦寒之地,尋求天道之極致。年前心念一動往訪厲靈,在厲靈要求下,來赴韓公度驚雁宮之約,致有目下奇遇。
傳鷹一向以來,對道家奉爲無上聖旨的“物極必反。道窮則變”一知半解,雖能明白字面的意思,但卻從來沒有方法在實際上加以應用。在目下的處境,加上戰神圖錄的啓示,他忽然領悟到當肉身至疲至倦時,唯一的方法,就是由有身變無身,而達至這境界的法門,就是把“心”這堵定內外的圍牆拿走,讓人這“太極”重歸於宇宙的“太極”,既無人身,何來困境?
要把心拿開,先要守心,當守至心的盡極,物窮則變,始能進軍無心的境界。
傳鷹剎那間拋開一切凡念,將精神貫注靈臺之間,任得魔龍遁地飛天,總之不存一念,不作一想。
混混沌沌,無外無內,無人無我,沒有空間,沒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