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秣陵的冬是冷寂的。哪怕是初冬,哪怕還沒有一場雪。玄武湖上沒有一絲縠紋的波面冷映着岸邊的衰柳枯楊,鏡子般地反襯着這城中猶不甘卸落的粉黛鉛華。在一些冷眼人看來,怎麼也有一二會心之處吧?
這個城市據說是有着一些王氣的。所謂“鍾阜龍蟠、石頭虎距”,那是三國時一代賢相諸葛亮的話。戰國時,楚威王滅越國,也是覺得這裏樹木蔥鬱、山勢崢崚、隱有王氣,所以在獅子山之北埋金塊以鎮之,又於清涼山建城,取名金陵;其後,秦置郡縣,呼爲“秣陵”;東吳時稱“建業”;至東晉時則稱“建康”、“江寧”;唐一度呼爲“白下”;到宋時則又名之爲“昇州”。
只是小小兩個字的變化,壓入《地理志》中還不足薄薄一頁吧?但其間之歌哭交接,繁華相替,卻怕是一千冊一萬卷也說不盡,道不完的。
多年以後,有了那麼一首歌。歌名已經含糊,歌中卻有一句這麼唱道:“……歷史的一頁尚未寫盡,硯上的筆早已凝幹……說什麼死生契闊,說什麼歲歲年年……那紅底金字的愛……”
對,——“那紅底金字的愛……”——就那麼被壓成薄薄的一頁——就那麼沉入這簡短的兩個字的地名的變遷嗎?
總有人不甘於那些人世中這所有的情癡怨戀、掙扎折挫就那麼被歷史壓薄成無奈的。
於是又有了一個作者,耗上些心血,呵一口氣,噴向硯上那早已凝乾的筆。那硯中冰凝的墨水在這一呵之間似乎就又有一脈脈、一縷縷不曾完全死去的生意慢慢浸潤開來,潤在了濫觴自宋時的紙上,化爲一個個橫豎聳亂的字跡,試着再次氤氳起那個逝去的年代中秣陵的冬、與一些不甘就此沉淪的“紅底金字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