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着貓的老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皁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皮膚,所以它算是當時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
然而,由於要大量取得豬胰腺這種原料委實困難,所以澡豆未能廣泛普及,只在少數上層貴族中使用。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他們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蘇打)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鉀)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了。
豬油在40℃熔融,而豬胰臟此時發揮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將豬油分解爲高級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與隨後加入的草木灰鹼劑發生皂化反應,生成了脂肪酸皁。這就是現代肥皂的主要化學成分。
而在西方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於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人們便將1份油和5份鹼性植物灰混合製成清潔劑。
在歐洲關於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一說古羅馬的高盧人,每遇節日便將羊油和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塗在頭髮上,梳成各種髮型。一次,節日突遇大雨,髮型淋壞了,人們卻意外發現頭髮變乾淨了。又傳說,羅馬人在祭神時,燒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裏,形成了 “油脂球”。
婦女們洗衣時發現,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乾淨。由此發明了肥皂。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製取火鹼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製取鹼的古老方法。19世紀末,制皁業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爲工業化生產形成了現在的肥皂。
想到就要做到。過了幾天。陸子龍見到族人收集了十幾陶盤的油脂後。陸子龍馬上行動。他先帶領族人用陶泥捏造了20多個長10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模具,在剛剛捏造的模具內,壓上幾片樹葉,讓模具中,獲得清晰的樹葉的造型。
這些模具當晚就拿到瓷窯進行燒製。第3天,陸子龍就收到了15個內壁印有樹葉造型的瓷制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