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只要對印度文化稍微有一點點了解,就應該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所謂“婆羅門”,是種姓制度的最高階層,其次爲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制度大約起源於公元前1000年。其原因大約是因爲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印度,當時印度處於王政時期,雅利安人的入侵遭受到原有居民,主要是達羅毗茶人的激烈反抗。最終達羅毗茶人或被趕走或被奴役,雅利安人蔑稱達羅毗茶人爲“達薩瓦爾那”,意爲“敵人”。而雅利安人自稱爲“雅利安瓦爾那”,意爲“高貴者”。雅利安本爲“高貴者”之意。達羅毗茶人皮膚較黑,雅利安人皮膚較白。“瓦爾那”即爲“種姓”的意思。
這個時候,產生了印度宗教的最早的淵源,吠陀。吠陀的原意爲“知”與“學”,即佛教用語之“明論”。史稱“早期吠陀時代”。之後瓦爾那制度演變爲四種姓的種姓制度,而吠陀教也轉變爲婆羅門教。此時爲“後期吠陀時代”。在早期吠陀的經典《梨俱吠陀》的第10卷中稱原人(我想是類似盤古的神人)“其口轉化,爲婆羅門;兩手製成,爲剎帝利;尚有兩腿,是爲吠舍;至於兩腳,作首陀羅。”
婆羅門,即是印度社會的祭司,掌握神權,壟斷文化教育。剎帝利爲王族,武士,掌管軍政大權。吠舍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首陀羅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原有居民,南方的達羅毗茶人和後來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其他部落,大約就是奴隸。
前三種種姓稱爲“再生人”,據說可以通過吠陀的宗教儀式獲得第二生命,婆羅門和剎帝利都是雅利安人的血緣,屬於統治者。後印度歷史文化的發展,又給了婆羅門更多的權利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剎帝利雖然手握大權,但是婆羅門由於手握“神權”,所以地位至高無上。
所以我借用了“婆羅門”這個詞,來形容一種“高貴的、不同種族的、不祥和最殘忍的”的血緣。原因固然是因爲“婆羅門花”這個詞看起來很漂亮,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表現所有的我想表現的內涵。關於婆羅門的各種各樣的制度和婆羅門教進化爲印度教和佛教“長期共存”就沒有必要多說了。其實我比較感興趣的也只是印度文化早期的歷史,吠舍的許多思想都是很有意思的,不過與通微一點關係也沒有,呵呵。
說正題,一開頭扯得太遠了。說到通微,真的讓我欲哭無淚,這個“世上最不祥之人”,真的不祥到連作者也跟着一起倒黴的地步。第一次寫通微的故事,寫砸了被退稿是小事,我可以再寫,反正本來就寫得不好,但是,第二次再寫,Word2000壞掉,完全壞掉,讓我寫了兩萬個字的故事死亡在半空中,接不下去,也複製不出來,再加上我向來沒有保存在軟盤裏,或者保存好幾份的好習慣,第二個通微就此光榮犧牲了。不要緊,我重裝word2000再寫。寫第三個通微,讓我來算一下,一共死機多少次?六次!我電腦裏一共有六個版本的第三稿通微,“巧妙”各有不同!我又有從來不按計劃的壞習慣,寫過了一次的東西決不肯再寫一次相同的,所以死機一次,丟掉一些東西,我接下去寫的必定和我原來寫的不同。所以成型的是第七版第三稿的通微。複雜吧?傻笑。雖然這一篇我很幸運地寫完了,但是過程顛沛流離,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