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靖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初構思這個故事,並且決定把背景設在正德年間的那時候,其實我只是大概有個概念知道會用「寧王之亂」作高潮,也沒多思考過到時候要怎麼寫現在回頭看《武道狂之詩》至今的軌跡,戰爭描寫的份量,遠遠比我當初預料的更多。也許寫作具真實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這是難以逃避的命運吧?當然不是說我自己不喜歡寫戰爭,相反是覺得非常的有趣(本來我就是戰爭故事的愛好者),而且慶幸自己在以前寫《殺禪》的時候已經有了充分的鍛鍊。
在小說裏寫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戰爭,其中一個挑戰是:當勝負結果已經人所共知(或者滑幾下手機就能查到)的情形下,怎樣去保持讀者的興趣?在裏面加入想象不實的故事元素是其中一個方法(例如這本書裏的武者),不過這些我覺得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我認爲是角度,是怎樣寫戰爭裏的「人」即使在有規限的情節框框裏,「人」的表達可以是無限的,能夠透現的情感和衝突也是無限的。
這是一本講述戰鬥的小說。但裏面每一場戰鬥,我最想表現的是參與者的價值觀與情感,簡單說就是「爲何而戰」,不管那是最卑微、最齷齪還是最崇高的理由。沒有了這些,不管多華麗的場面,多酷的高手描繪,也不過是空殼而已。
在歷史現實裏,從寧王起事到這場鄱陽湖大決戰,其實只經過了一個月零十天,我卻花了超過一年來寫,王陽明先生實在比我勤快利落多了,真是抱歉(笑)。
這過程裏所描寫的情節,我是有盡力去符合歷史文獻所記載的事情——有時甚至是倒過來,這些歷史資料給我情節的靈感與那個遙遠世界的質感。不過當然裏面亦有不少刻意簡化、加添或者虛構的地方,有些事情發生的時序,也會爲了營造戲劇結構效果而調動。至於戰鬥情況的誇大幻想就不說了。
我這樣自白,並非爲了預先應付批評——事實上我對這樣的惡行已經鍛鍊到毫無羞愧的地步(笑),因爲最後小說寫出來好不好看,纔是我唯一關心的事情。
只是想說:我所以寫這本描寫遙遠古代的小說,最終的目的是要藉助一些已經逝去的情景,一些已經式微的情懷,向現代(及以後)的讀者說話。這個「說話」的意圖,我相信纔是令一部小說好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