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新材料的研究就不是着急的事兒,龍騰旗下的那些專傢什麼的前沿論文倒是沒少發,就是沒有一點兒實際的。
事實上那些論文都不是王言要求發的,是那些人把論文當業績了,畢竟光花錢沒成果不好交代,另一方面也有好點兒名利的意思。不過這些東西王言無所謂,慢慢研究就是了。
他主要研究的還是碳基材料,用以替代硅基。主要就是綜合三十年之後來看,各國都研究碳基材料,並且有了一定的進展,他跟着來就完了,不定哪天就成功了。
而三進制方面,千禧年時,經過十五年的研究,真正出了第一臺小型電腦的樣機,王言定名,‘混沌’。電腦上的所有零件,都是龍騰自己研發出來的。怎麼說都是初代,照比同期的二進制計算機來說,還是多有不如。當然王言的目的不是要跟同期的計算機比,而是綜合來看三進制比二進制的先進性在哪裏,有沒有可能超越。
關於二進制、三進制的討論,一直都是紙面上的,沒有實物比較終究差點兒意思。現今有了成品,兩相比較了一下,在能耗、計算效率上確比二進制要強,至於對人工智能有沒有增益,還未可知。
因爲他們弄出來的計算機,和二進制不是一路。這個成品並不是他以前想的底層‘陰陽無’,以‘易’爲基構建而出,也不是他想的另一個包含二進制的。而是一個獨立的,全新的,未經雕琢的計算機。系統是新開發出來的,甚至可視化都沒有,編程語言也沒有定下來,全部都有待完善。
當然,三進制也不是不用芯片了,畢竟也是集成電路。不過因爲性能優勢,他們所需的芯片要求確是要比二進制計算機低很多。這麼多年過去,東買西買的砸了不少錢,再加上自己研究,是能自己生產芯片的。雖然精度遠比不過西方國家,但自己夠用,還能進行迭代就足夠。
畢竟他並沒有想着賣電腦賺錢,所以即使芯片精度不夠,他還可以放大芯片,雕刻更多的電路。反正那玩意兒都是自己設計的,又沒有成本那一說,怎麼都行。
一直到了零五年,經過近二十年的研究發展,科技的進步迭代,第一臺真正的成品機纔算成功,生產了幾百臺成品,又弄了配套的服務器,架了一臺超算之後,王言自己拿了一號機,剩下的交給了研究人工智能的項目組拉出來一組人重新學習、開發。
他自己則是在適應了新的計算機,玩兒明白新的編程語言之後,把之前的記憶的那些底層代碼,根據其功能、邏輯,重新梳理了一遍,在不斷的調整、適應,以及衆多研發人員的輔助之下,用了七年的時間重新開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