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皇帝的生活也沒什麼新鮮的,他不是給自己找事,啥啥都管的。只掌握着大方向,開着華夏帝國這一條航行了幾千年的船穩定航行,並且一邊航行,一邊掀起船底的一塊塊板子,換成鐵的、鋼的。
每天只喫喝玩樂,遊蕩後宮,寫寫畫畫造奇觀,一樣不差,比趙佶昏多了。
不過卻也沒有真的空閒,偶爾的還是會理政的,畢竟那麼多的事,總有內閣不能做主,要他批示。
其實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國家的框架已經搭好了,國策也定好了。
於百業,就是鼓勵發明創造,提高工作效率、糧食產量等等。於教育,是按照他的意思,重新編攢教科書,剔除了儒家糟粕,改了忠君思想。畢竟他自己都不在乎皇位,更不需要誰忠君。要的是愛國愛家愛民,要的是全民的血勇。
所以最後實行的是五歲上村學,連帶着武學基礎,識字、明理一直上到十一歲。而後升入縣學讀三年,通識百家。十四歲畢業後,升入府學再讀三年,開始分科專攻。十七歲府學結業,這纔開始科舉。科舉向上是考國學,入讀太學、國子監、太醫院以及軍方的講武堂。讀三年後,再次考試,這一次纔是真的取士。選取成績優異者,充入官方的各個機構。
其餘的人,當然可以再考,但在那之前,他們也是要工作的,不管是否繼續考試,他們都要發到下邊的村學去教書。講武堂的學子有兩條路。一是去當兵,二是去村學教習武道。
而太醫院的那些學子,則是沒有再次科舉的必要。全看那些老醫師如何安排,按照他們的想法教育。而後分到下邊縣裏,做基層的醫療服務。如此多的人,一點點的積累下來,幾十年之後也能有一個成熟的醫療制度了。
如此形成一個循環,生生不息的教育人才。當然會有飽和的那一天,但是到了那個時候,社會得發展到什麼程度。即便沒有安排,也餓不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