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凌未風拿起信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乙酉之年,孟秋之月,大盜移國,宗室南遷,滇邊奔命,有去無歸,中興之望,期於後世,定國奉大西王之遺命與永曆帝之御旨,以黃金十萬八千斤,鑄成十八羅漢,藏於此洞。留待豪傑之士,以爲復國之資。若有取作私用者,人天共殛。”
這批黃金正是李定國逃奔緬甸之前,遣桂天瀾建洞收藏的。大盜指的是吳三桂,大西王則是張獻忠的王號,永曆帝就是後來給吳三桂追到緬甸擒殺的桂王朱由榔(崇禎時封永明王,明神宗之孫)。李定國原是張獻忠手下的大將、後來奉桂王爲帝抗清的。張獻忠在潰敗之時,一怒之下,將金銀珠寶沉落川江,其時,尚有幾萬斤金磚在李定國軍中,張獻忠馳書叫他將黃金毀滅,他不肯奉此亂命,遣使回報,力陳應該保存這批黃金。其實張獻忠已是兵敗受傷,奄奄一息,聞言對來人說道:“咱老子本要天下財富與我同歸於盡,李定國這小子卻把這點點黃金,看得如此重要,也罷,你回去告訴他,不毀掉也行,但不能讓敵人得去。”張獻忠沉在川江的金銀珠寶,比這批黃金的價值,不知高出多少倍。他哪裏將這點點東西看在眼內,因此對李定國的“抗命”,也就算了。否則照他的性格,哪容得李定國不依。
李定國擁立永曆帝之後,又被吳三桂大軍一路追擊。永曆自知復國無望,又將所藏的黃金幾萬斤,交給李定國叫他設法收藏。兩項一共十萬八千斤,李定國於是挑選心腹三百人,每人歃血立誓,誓不泄漏。這三百人就交由桂天瀾率領,祕密將黃金運進山谷,在洞中鑄成十八羅漢。
桂天瀾親自督工,一面闢洞,一面鑄像。在佛像鑄成之後,許多工匠已遣回軍中,最後只剩下六七個巧匠,在裏面佈置機關,賀萬方就是參與其事的巧匠之一,而駝背老人韓荊則是桂天瀾的副手。到工程接近完成之際,桂天瀾連韓荊都差遣回去,不讓他知道機關祕密,當時韓荊心裏就不大舒服,但又不能說出來,這口氣已悶了二十多年。
十萬八千斤黃金藏好之後,桂天瀾和巧匠們也回到軍中,經過連年激戰,直追到緬甸,李定國的三百親信剩下的已寥寥無幾。李定國一死,這些人也就星散了。
桂天瀾奉遺命,隱劍閣,一爲避清廷搜索,亦爲保護藏金。因他曾歃血立誓,所以在未死之前,連石大娘也不告知。這樣年復一年,流光如矢,眼見清廷已抵定中原,各地的零星義軍又未成氣候,桂天瀾極目山川,心傷逝者,撫髀興嘆,復國難期。因此在黃衫上留下隱形圖畫,原想待桂仲明長大之後,將祕密告訴與他,讓他去闖蕩江湖,圖謀復國,日後好按圖索驥,取出藏金,卻不料平空插進石天成這段恩怨風波,桂仲明棄家遠走,桂天瀾也慘死荒山。
再說韓荊,自李定國死後隱居川東,二十多年,也練就一身技業,隱隱成了川東的武林之雄,各路武林高手,對他都很尊敬。他本來已無意再圖大事,也不想偷取藏金。不料當日參與其事的一個工匠刧後餘生,幾經艱苦投到眉山寨主羅達手下,竟然起了貪念,將藏金之事告訴羅達,慫恿他去取,並告訴他,韓荊就是當日的主事人之一。羅達聽了大喜,親自拜門,求韓荊相助。他的說詞非常巧妙,一面激起韓荊英雄垂暮之心,叫他取出金來,好在武林稱霸;一面挑唆他與桂天瀾決一雌雄,以增他的武林聲望。韓荊本來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臨老糊塗,想起這批黃金反正已無主人,自己取來,立刻富可敵國,竟然也起了貪念,和羅達做了一路,並且另外邀約兩個高手,準備去對付桂天瀾。
事情雖祕,不知怎的,卻也泄漏出來。四川武功最強的幾個武林人物,竟不約而同地到了劍閣。這些人和羅達一樣,哪裏有什麼大志,只是想奪取重金。
至於那柄騰蛟寶劍,也是李定國臨死時交給桂天瀾,叫他代爲收藏,留贈英豪的。桂天瀾就將把它系在主座佛像的腰間,作爲腰帶。他爲了紀念李定國,把這座佛像塑成李定國的相貌。那寶劍無巧不巧,也落在桂仲明手中。
凌未風看完李定國遺書之後,對藏金來歷已是明瞭,於是,對着韓荊嘿的一聲冷笑,懶洋洋說道:“失敬,失敬,你原來是這批黃金的主人?那麼你就是李定國將軍了?我早就聽說,李定國已客死緬甸,想不到他居然還活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