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均縣,又名參上山,太和山。山勢雄壯秀麗,周圍四百公里,下臨漢江,最高的天柱峯海拔一千七百公尺。有七十二峯,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它的特點是‘高瞻遠矚’和‘幽深清秀’兼而有之。”注一
或許武當山沒有五嶽有名,但在明代,它的地位卻是在五嶽之上。因爲明代的皇帝,曾封武當山爲“太嶽”,加上一個“太”字,即是表示它的地位高於“五嶽”了。
封建時代,臣下得到皇帝的“不次”(不依次序)封賞,稱爲“殊遇之恩”。以山喻人,武當山在明代也真可稱得上是得到“殊遇之恩”的。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璉、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督工營造武當山宮觀。這次工程,每日使用工匠軍民等三十萬人,費用以百萬計。這是根據《明史》的記載。在嘉靖的碑文中則是隻耗資二十餘萬,建築器材絕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和北京的宮殿差不多同樣規格!
武當山上有兩座著名的碑刻,一座是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立的“太嶽太和山道宮碑記”。在碑文中永樂引用道教經典敘述所謂“真武大帝”和武當山的關係,並說他父親洪武(朱元璋)和他自己之取得天下,都曾經得到“真武”的默佑。所以在武當山上建造宮觀,表彰“神功”。
另一座碑是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立的“重修太和山宮殿紀成碑”。碑文大意是:成祖定都北京,是屬於“北極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所鎮守的北方,因此能蒙神恩庇佑,統一中國,並鞏固了北方廣大的領土,等等。這是嘉靖替祖宗講的,解釋了明成祖何以要和“真武大帝”拉上關係。
嘉靖在武當山腳建了一座刻有“治世玄嶽”四字的石雕牌坊,當地人稱“玄嶽門”。永樂時已把武當山的地位列於五嶽之上,到嘉靖時更尊爲“玄嶽”。把武當山的“地位”,捧得更加高不可攀。
過了石坊,便是遇真宮。遇真宮是明成祖爲了紀念武當派的祖師張三丰建造的。玄嶽門與遇真宮之間,還建有張三丰的銅像,是一個頭戴斗笠,腳穿草鞋,非常生動的人像。
此時正有兩個小道士在瞻仰他們祖師的塑像。
年紀較大那個道士給師弟講祖師的故事:“你知道嗎?張真人可真是個怪人,他從來不講修飾,有個外號叫‘邋遢張’,他爲人不拘小節,和販夫走卒,山野小民,都能交上朋友。但本朝的洪武、永樂兩位皇帝,好幾次派人拜訪他,想請他入京一見,他都避開。你說怪不怪?”
那較小的道士道:“這故事我已聽師父說過了。不過聽說他雲遊四川時,還是和洪武帝的一位王子蜀獻王交過朋友的。師父說張真人並無世俗之見,在他心目中,皇帝和平民都是一樣。他交朋友是講緣分的,倒並不是因爲對方是皇帝才特地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