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草廟村慘案的前一夜,普智傳他口訣時,明明白白地告訴他,修真煉氣之時,務必要斬斷自身與外界一切聯繫,體悟自性,即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注:語出《般若心經》)
這般艱深枯澀的道理,張小凡此時自是不能理解的清楚,但兩般修習法門根本不同,他卻是分辨的出的,當下心亂如麻,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張小凡不知道,太極玄清道固然是道家的無上妙法,但普智在他身上發大宏願,寄予一生期望,所傳的那套口訣,卻也是佛門的至高法道——大梵般若。
兩種大法,兩種截然不同的修習方式,卻要從根源說起。
佛門道家,歷史悠久,老死不相往來,修真之術也各自都起源於其思想流派。以道家爲例,其主旨在於一個“道”字,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注:語出“道德經”德經第五章)。
道教則源於道家思想,便連太極玄清道的三重境界,也是以道家神話中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俗稱的“三清”說法而命名。道教修真,講究共天地一息,身同自然,以身御自然造化,化爲大威力。
而反觀佛門,主旨卻在“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注:語出《壇經·行由品第一》)佛家修真,注重體悟自身,照見五蘊,“能以一般若而生八萬四千智慧”,就是這個道理。
佛道思想迥然而異,修習法門自然也是背道而馳,只是數千年來各自守祕,不爲人知。而此刻青雲門大竹峯上一個小小弟子張小凡,卻被此事搞得頭大無比。
“究竟哪樣是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