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白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封寒踱步沉吟,“鋤禾日當午,”轉個身,“汗滴禾下土。”
眼神再悠遠深沉一些,把手中米粒舉高一些。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首詩唸完,封寒把米粒扔進嘴裏,閉上眼睛,細細咀嚼,彷彿能夠品到農民伯伯的心酸勞累!
這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另外一首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首其實也是廣爲流傳的,不過用在此時此地就太不合適太反動了,鋤禾還勉強能說的過去。
雖然如今農業現代化程度發達,農田更多靠的是機械,但是在很多山區地帶,農業依然是非常勞累辛苦的,在太陽底下揮舞着鋤頭的畫面仍舊是存在的。
其實李紳的《憫農詩》有三首,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第三首被傳到皇宮,沒在民間流傳開,直到近代,人們纔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老佛放在作者說了)。
兩首憫農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或許這些都不能稱作優秀詩歌作品的特徵,論文學地位,憫農也只能是泛泛而已,但因爲寫到了老百姓心坎裏,所以千百年來在民間廣爲流傳,因爲他寫盡了歷史長河中最底層老百姓的苦難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