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爪章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你就相信我。”丁詩詩說。
丁詩詩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包子鋪靜悄悄的開張了(因爲城裏不讓放鞭炮,交通要道也不讓舞獅頭),開始的時候沒什麼人來,丁詩詩大手筆在電視報紙上賣廣告,號稱是全市第一家飲食類網絡營銷(其實當然不是第一家),支持全市快遞免費。
黃文斌所在的雖然是個三線小市,好歹也是個省城,幾百萬人口裏面,頗有些敢於喫第一口螃蟹的勇士,很快訂單就來了(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打電話來訂外賣,沒幾個人上網下訂單)。
打開了知名度,包子的訂單源源不斷,很快就成了知名品牌,開在立交橋的西施包子鋪,雖然一天到晚都沒幾個人在裏面喫飯,總是冷冷清清的,可不但沒虧本,還靠外賣贏得了鉅額利潤。
短短一個月時間,靠着四五個員工,西施包子鋪做成了幾十萬營業額,盈利也有十幾萬。丁詩詩上了電視,成了本市最著名的青年企業家,高新科技it新秀,還把自己的形象印到了外賣飯盒上,成了西施包子鋪的西施。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丁詩詩才是主角?她也是穿越回來的,早就知道做包子鋪能賺錢?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別說網絡購物根本不成熟的2006年,就是黃文斌穿越回來的時候,想要在不怎麼愛喫包子的本市做這麼大規模的包子外賣,也是沒什麼可能的。
這包子鋪之所以能盈利,是因爲丁詩詩說動了丁六根,讓丁六根給她全面推廣西施包子。丁六根名下擁有十幾家工廠幾十家公司,參股的更加是不計其數,還有一大堆合作伙伴,一聲令下,好多工廠公司的食堂都多了包子可以選擇。
喫飯也是喫,喫包子也是喫,喫到最後沒飯了,全部都得喫包子,銷量怎能不高?幸好西施包子不難喫,工人裏面也有很多喜歡喫包子的,只有一些零星抗議。丁詩詩對此完全無視,現在還沒有民工荒,開工廠的對工人態度都是愛乾乾不幹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