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法國不同,這裏是電影的誕生地,很多的電影工作者有一種特殊的優越感,像呂克·貝松這樣頭腦清晰的人還好,那些沉浸在自己的文藝世界裏面的電影工作者,往往對好萊塢商業電影不屑一顧,每當有好萊塢大片火爆上映,總是會以鼻孔相對。
這種風氣自然而然傳染到了法國的影視評論界和相關媒體從業者,這些人也從來不拿正眼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
不過墨菲也不在意這些人的看法,太平洋對岸有句話說的很對,道不同不相爲謀,既然最基本的電影理念不一致,也就沒有接觸的必要。
除了兩個例行的宣傳活動,他根本沒有繼續在法國停留,更沒有與法國同行交流的興趣。
確實,法國電影幾乎成爲了歐洲大陸電影的旗手,但這又如何?好萊塢電影是朝着受衆範圍更廣的方向發展,歐洲大陸電影卻恰好相反,拍攝製作的風格越來越小衆。
放眼全世界,歐洲電影沒落是不爭的事實。
提起成熟完善的電影產業,正常人的第一反應該都是好萊塢,從《死侍》的海外票房爆發上也不難看出,也只有好萊塢有能力產生這種體量級的電影工業,高度類型化,動作片、特技片的技術支撐以及全球發行的能力。
“爲什麼好萊塢能佔據這麼多海外市場的份額?”
飛機上,坐在墨菲對面的傑西卡·阿爾芭很好奇的問道,“墨菲,你認爲關鍵因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