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大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之心,小則不容二人,大則包容萬物,其複雜渺渺乎不可揣測。世有人心難測,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有心存高遠,燕雀不知鴻鵠之志。
這是葉知秋在現代界時感慨人心的話語。
而當靈氣復甦,他就沒怎麼感慨過,不過他卻感知到心靈與肉身都是格外的重要。
肉身自然是要修行的,而至於心靈的修行,葉知秋卻不曾入門,因此這一次他見到了王陽明,便想問一問王陽明怎麼修心。
“心靈道我不知,不過我卻可以講一講我的心學,希望有助於國師道友。”
王陽明講起了他的心學。
“朱子是孔聖人之後的又一聖人,他的《四書集註》是科考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公認爲“天下之真理”,朱子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叫做“道”。道,就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間一切。如何才能悟道?朱子說:格物致知。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與事物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我二十一歲那年,讀完朱子之著作後,到家中“格竹”,坐在院子一棵翠竹下,目不轉睛地注視着竹子,希望參透竹子的變化玄機,掌握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格了七天七夜,不曾悟道,卻暈倒了,我便感嘆:“聖人之說可疑也”,便漸漸有了自己的心學。”
王陽明講起了過往的事,聽得葉知秋有些發愣,他只知道朱熹似乎提出了什麼“存天理滅人慾”,好像是很壞的東西。至於更深的,他也不曾讀過,畢竟是朱熹的東西,而不是道家的。
“理學從天地生生之道出發,指出了萬物無不有理,仁義禮智是天賦本性,之所以有善有惡,是因爲被不同的氣質之性所遮蔽,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慾;而我則從心與理的這個缺口入手,從內心出發,提出心即理也,良知不需外求,本就在各人心中。所謂:凡人雖無聖人斤兩,成色上卻能夠與之無異。因此從心上功夫來說,就是要時時“良心發現”,做到存心養性,知行合一。”
王陽明悠悠言道,說出的話讓葉知秋大抵知道了理學和心學之間的差別,似乎理學並不是葉知秋想象的那樣壞,但是王陽明說的還是有些抽象,讓葉知秋只能大體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