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營到團,有三四里路。離交通壕一百多米的小山坡下,原有一個很小很小的村子,一共也不過有七八間矮小的茅舍。山坡下有一片田地,旱地多,水地少。村中的十來口人,就靠耕種這點地畝過日子。在從營到團的半途中,一探頭就可以看見這個小村,象“盆景”那麼小巧美麗。
這個小村已隨着朝鮮的多少城市鄉鎮被暴敵炸光,連村裏的一頭黃牛,十幾只雞,一條小花狗,都被炸死,只剩下三個年紀不同的婦女。她們不是一家人,患難迫使她們在一塊兒過活。埋了她們的親人,拾了些沒有炸碎的物件,她們幾乎是赤手的,在山坡上有一株古松的地方,挖了一個僅足容下三個人的窯洞。洞口上沿安了一兩塊木板,作爲前檐;木板上放些青青的松枝,雨水就順着松枝流到兩旁去。兩個舊麻袋結合成一個門簾。
她們不礙我們部隊的事。她們的小山上既沒有我們的工事,她們的田地也不靠着大路。可是,部隊首長除了時時派人給她們送些糧米之外,還屢次勸她們搬到第二線去,因爲敵人的“威風”就在於經常亂開炮,亂轟炸,她們的窯洞又是那麼淺小。可是,她們不肯走。她們的田地在這裏,親人埋在這裏,她們生在這裏,長在這裏,也願死在這裏。敵人的炮火嚇不走她們!
我們也報告給地方政府,政府派來人向她們勸告,仍然無效。“我們沒有牛,沒有農具,可是我們的地並沒有荒了啊!在我們自己的家鄉里,不是更快樂些嗎?”三位婦女這麼答辯。她們沒有把敵人的炮火炸彈放在眼裏。
我們的戰士都認識那棵小窯洞外的古松,一看到古松,他們的心裏就更有勁兒,因爲古松下有那麼三位頑強的婦女。
去年,在這小洞外,敵機又投了彈。於是,三位婦女中就只剩下了年紀最大的老大娘。她還是不肯離開這裏。當我們的戰士們幫助她掩埋了兩個屍體,修理了窯洞之後,老大娘穿了最潔白的衣裙,來向團長致謝。她把僅有的最寶貴的一點東西獻給了團長——一個小銅碗,是她的“老”兒子生前用過的;他已在前線光榮地犧牲了。
誰看見過喬團長落淚呢?他落了淚。
這以後,戰士們都管她叫作“孤膽大娘”,經常來幫幫她的忙。
洞外的古松被炸去半邊,剩下的一半枝葉照舊驕傲地發出輕響,當微風吹來的時候。戰士們常在有月色的夜晚,看見白衣的“孤膽大娘”坐在頑強的古松下。他們也看見,老大娘時常用手作指揮的姿勢,先往西一指,再用力地往東一指,然後探着身子往東看。一來二去,戰士們猜到,大娘也許是想象着指揮我們的炮呢,教我們的炮轟擊“老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