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張經營了多年,又借執政之利,以國外貸款大量採購武器裝備部隊,這一戰,無論從人數還是裝備來說,對徐的川軍都佔了很大優勢,何況對於張來說,此爲背水一戰,成敗在此,所以這場中原大戰的開頭,川軍打的非常異常艱難。
於行軍打仗,徐致深不敢自詡算無遺策,但於戰前評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各種情況,並與參謀部制定出相應的變策,這是他作爲一個最高決策者的最起碼的軍事素養。多年戎馬,曾經歷過的大小無數陣仗,令他很難輕信旁人,即便對方是自己的盟友,尤其是這種至關重要的仗事。
爲防江東軍因爲各種可能的主觀或客觀原因不能及時到位,他本就做了兩手的準備,又在張效年覺察之前,從石經綸那裏及時得知譚部確定有變,已撥來的軍隊並非之前曾承諾過的主力,立刻於第一時間改變了策略,所以雖然遭到突襲陷入合圍,無法及時撤退,打的異常艱難,但在他的有序揮揮之下,軍心穩定,雖呈抵禦之態,卻絲毫沒有亂象。張效年起初氣勢洶洶,奪了幾個川軍主動放棄的據點,他的報紙喉舌立刻大肆鼓吹,宣揚戰功,但除此之外,並沒有佔到更多的實際便宜,接下來組織的幾次進攻,均遭挫敗,最後一次還被川軍反攻,丟了原本已經佔領的一個重要據點,士氣頓時銳減,雙方陷入了相持。
半個月後,徐致深的援軍奔赴抵達了戰地。
這支援軍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小部分是來自全國各地那些有感時局而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護國軍,人數數千,剩下的大部,是以吳老七爲首的曾經的那羣地方兵。
這支地方兵,從前雖然因爲徐致深的緣故最後得以組建成師,但始終受到張的猜忌,在徐致深離開後,待遇更是一落千丈,吳老七遂於半年前帶兵脫離了張,佔領膠東,自立山頭。此次得知徐致深單兵作戰,立刻前來支援,人數多達數萬。
隨着這支援軍的到達,戰局發生了改變,徐致深指揮有道,很快扭轉被動,掌控戰局後,並沒有立刻發動進攻,而是向張部散發“同根兄弟,槍口對外”的傳單,敦促投降。張部人心渙散,人人無心作戰,紛紛倒戈,棄槍投降,張效年兵敗如山倒,知大勢已去,於深夜時分在親信的掩護之下倉皇逃到天津,躲進了外國使館尋求庇護。
發生在這年初春時節的最後一場前後持續了一個多月的中原決戰,最後以張的倒臺,臨時政府的勝利而告終。消息傳開,舉國沸騰。大戰結束的第二天,大總統宣佈新共和政府成立,各省督軍,或是真心,或是順應潮流,無不紛紛發表通電錶示擁護,而徐致深更是被全國報章冠以“護國英雄”之名而交口讚譽,風頭無兩。
就在各省紛紛發表通電錶示擁護新共和政府時,原本在這場倒張戰爭中立於風頭浪尖的江東卻一直保持緘默,彷彿被世人遺忘,報章即便提及,也多是鞭撻責備的語氣——因江東部隊遲遲沒有及時到位,不但將徐部置於危險境地,而且,險些還造成這場護國運動夭折於半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