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等場面說起來,全因劉遠而起。
就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冷眼旁觀,甚至被朝臣們認爲束手無策的劉遠終於有了動作,他直接下令另闢文學館,點名將先前一些明裏暗裏爲自己說話,站在皇帝一邊的學子放了進去,又將想要建立一門集百家之長的新學說的意願傳達給他們,並對學子們提出自己的要求:這門新學說,要博採百家之長,而且要於國有利,不能泛泛空談,最好是在著書立說之餘,還能總結出簡單明瞭的治國之策,以供本朝歷代皇帝參考,成爲萬世不易的典範。
這等要求雖然苛刻,卻恰好搔中了讀書人的癢處,他們或許不好榮華富貴,可有誰不願意讓自己的名字流傳青史,縱然不能與上古聖賢並列,但若能被後人提起時,景仰地尊稱一聲先哲,也不枉來到世上活這麼一趟了。
是以文學館的工作熱情特別高漲,而且與爭鳴殿不同,這些人起碼還有共同的目標,所以縱然爭論激烈,最後他們採集撰寫出來的條策,若是能夠經由丞相與皇帝親自過目並首肯,就能編入書中。
這個被後世稱爲國策之爭的事件,對國朝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由文學館編撰出來的《國論》,
事後宋諧奉劉遠之命,將《國論》所述種種,引申總結爲幾句話:以仁德治民,以明典鎮惡,禮遇士人,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則天下同樂。
這條寥寥幾句話的治國之策,不僅由此成爲大乾以後幾乎所有朝代的統治者所引用的治國典範,而且因爲它所包含的儒道法等各家思想,使得儒家並未像劉楨所熟知的歷史那樣,得到統治性的地位,更未被捧上神壇,而道家法家等其它各派學說也並未被打壓,百家學說,珍貴典籍得以流傳,而非消匿在歷史長河之中,這也成爲後世點評高祖皇帝劉遠時所津津樂道的一大功績。
作爲皇帝,劉遠的本意當然只是爲了維護統治,鞏固權威而已,但歷史的發展往往都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之喜。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如今劉遠不復先前被動的局面,一言九鼎的天子之威逐漸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