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多非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忽必烈繼位之後,在經濟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像是鹽稅、漕運等,權且不提,單說中統元寶交鈔,也就是中統鈔的情況。
中統鈔看名字就知道是一種紙幣,早期發行的原因之一,是爲了方便在蒙古帝國龐大的領域內,進行更加便捷的交易。當然實際嘛,猜測很多。
爲了保障中統鈔的發行,忽必烈下令設立了平準庫。也即專門管理中統鈔印刷、發行和兌換的機構,在平準庫內,儲備金銀,以做“準備金”。
按照忽必烈自己的說法,那就是中統鈔兩貫,等於白銀一兩。這個兌換比率比市價要高不少的,但這是官價,市場交易並不完全按照這個比價來進行使用。
這是前提,既然已經有了中統鈔,那麼就需要足量的金銀,來保障發行。金銀哪裏來?除了開採金銀礦之外,就是下令禁止民間的金銀買賣,並收繳儲存在一般老百姓手裏的金銀。
在發行之初,中統鈔的運營還有點模樣和架勢。忽必烈甚至下令,民間有毀壞的“昏鈔”,都要進行收回,以新鈔或者白銀給付。很是穩定了一波中統鈔的發行和使用行情,並逐步令中統鈔在北方流通。
中統鈔發行的前五年,中統鈔基本只按照元朝廷中央政府收得的金銀實數,來進行發鈔。第一年七萬三千錠,第二年三萬九千錠,第三年八萬錠,第四年七萬四千錠。一錠爲所謂的中統鈔本五十兩,換言之,即是以白銀二十五兩爲單位。
強調一點,這是理論單位,與實際發行情況並無直接關係,元代紙鈔的廢紙化,速度極快。
等到中統鈔發行的第五年,發行便開始出現失控的現場,當年即發行超過十一萬六千二百錠,核動力印鈔機隨即開動。
元朝廷的宰相阿合馬同忽必烈開動了非常聰明的小腦筋,就在伯顏和賈似道於丁家洲對對碰的當時,元朝廷全年印發中統鈔一百四十一萬九千六百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