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觀測者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隨着滷水被提取至地面,畫面切換至鹽場。這裏,曬鹽池整齊排列,池面如鏡,映照着藍天白雲。
滷水被均勻倒入池中,開始了它轉化的旅程。在陽光的照射下,水分逐漸蒸發,鹽分慢慢結晶。
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對氣候、風向、時間的精確把控。工人們不時用特製的木耙輕輕攪拌,促進鹽分均勻分佈,確保鹽晶的純度與質量。
旁白繼續講述:“在這一系列精妙的工藝流程背後,是無數代鹽工對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他們通過觀察自然,積累經驗,不斷優化鹽業生產技術,使得明清時期的鹽業生產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場的曹操、劉備、孫權等領袖人物,被這一幕幕場景深深觸動,他們圍繞着鹽業技術的討論,也變得更加熱烈。
曹操首先發話:“觀此情景,不禁感嘆古人之智慧。鹽業之盛,不僅關乎民生,更關乎國家命脈。我魏國北方,雖不似南方有豐富的鹽滷資源,但若能引進此類先進技術和設備,必能提升我軍的食鹽供給,增強軍力。”
劉備則以民生爲重,沉吟道:“孔明先生,你認爲如何將此技術應用於蜀地,既能改善百姓生活,又不破壞生態平衡?”
諸葛亮微微一笑,回答道:“主公,我已有所思。蜀地雖多山,但不乏適宜曬鹽之地。我們可學習自貢的井鹽技術,同時結合本地特點,發展山地鹽井,減少對河流湖泊的依賴,保護生態。此外,鹽業發展亦能帶動周邊經濟,促進蜀地繁榮。”
孫權則從海鹽的角度出發:“東吳臨海,海鹽生產亦是我們的優勢。然,自貢的井鹽技術,讓我想到,我們是否也能在沿海地區嘗試深井開採,或許能發現更多優質鹽滷,豐富鹽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