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楊侑然從書架上找了一本市場營銷學的書,點了一份烤帕尼尼,然後在靠窗的座椅上舒服地曬着冬陽。
而江亦走出海頓圖書館後,回到實驗室,便接到了陳方舟教授的語音電話。
陳教授是江亦在國內的老師,也是楊侑然的舅舅。
陳教授研究基因幹細胞再生的課題有十五年。江亦是大學時加入進去的,他早慧,十四歲被清華生科院錄取,是名副其實的天才。
他在十七歲進入了陳教授的基因工程研究所,參與基因編輯與修復再造技術的課題研究。
江亦在研究所待了七年,從少年到青年,所有時間奉獻給了科研。
三年前,陳教授寫推薦信讓他來MIT讀博,並語氣激動地告訴他:“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是我的老朋友,他們在基因再造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江亦,你去MIT參與他們的研究,我需要時刻知道他們的研究情況。如果有了全新的內源性修復機制的突破,你必須馬上告訴我!”
研究數據需要嚴格保密,所以江亦不會和陳教授溝通數據,不過會交流進度。
半年前,陳教授給江亦打來電話,說:“我外甥侑然來波士頓唸書了,江亦,你有空的話可以去機場接他嗎?他在美國沒有認識的人,又是公衆人物,你如果可以帶他就太好了。”
江亦答應了,陳教授說:“太好了,那我把他的聯繫方式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