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麗絲·萊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個女子雙臂交叉,站在自家後屋臺階上,等待着什麼。
在想事兒嗎?她可不這麼認爲。她是在試圖抓住某個東西,讓它赤條條地躺在跟前,好讓她細細端詳,看個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裏,她腦海裏的種種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試穿”。任憑自己嘴裏冒出童謠般老掉牙的話語,因爲遇到重要事件,人們總是習慣套用老話表明態度,而老話卻多爲陳詞濫調。哦,沒錯,初戀嘛!……成長註定是痛苦的!……知道嗎,我家老大都……可我那時在戀愛呀!……婚姻就是一種妥協……我已經不再年輕了。誠然,這些詞語全都歷經時間的洗禮,選擇這個而非那個,與個人感情關係不大,更多取決於社交場合和社交對象。要想看出一個人的真情實感,你得琢磨她臉上連她本人都覺察不出的微笑和使勁抿着的嘴角,或者細察對方怎樣說一句“我再也不想當小孩子啦”,然後釋放出胸中悶氣。這類詞語的魅力的確卓越超凡,頻頻現身,和最富功效的廣告宣傳妙語相當;也許,會有許多人把這樣的話成天掛在嘴上,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女人活着就是爲了愛情,直到有一天,在他們舊調重彈的時候,從鏡中瞧見自己的模樣,或眼光敏銳地捕捉到朋友聽到此類話語的表情,纔會悄然住嘴。
一個女子雙臂交叉,站在自家後屋臺階上,等待壺裏的水燒開。
因爲罷工,家裏大部分時間沒電。那女子的小兒子蒂姆和女兒艾琳,一大早開車下鄉,到愛坪林裏拾了一些柴火(姐弟倆其實樂在其中),然後在花園的石子路上燃起一堆火,又從車庫最裏端找到一塊廢鐵,做了一個三腳架支在火上。於是,火堆就成了這家人這一天的開心所在——他們在上面煮飯,守在它旁邊,拿它說笑。可是,那個女子的心裏卻十分懊惱:要耗去整整二十分鐘的時間,才能讓水壺嗚嗚鳴響。這些年裏,她都記不得水壺燒開的叫聲是什麼樣的了。有了電,水從靜止到沸騰不過眨眼的工夫,完全不需要響聲……
也許是她麻木遲鈍?也許蒂姆和艾琳擺弄那些東西的時候並不像她覺得的那樣興味盎然——畢竟姐弟倆都是成人了,弟弟十九歲,姐姐二十二歲——只是出於社會情感才假裝如此?其實,他倆的行爲相當於一個陳舊詞語,一種習慣,而人們卻不知如何在事實真相面前將這種習慣擺脫——不管它是什麼。
就像她自己。
事實真相是,她一天更比一天清醒地意識到,不單是她的話語和衆多紛擾的想法被她從衣架上取下穿上,就連她的真實情感也再次發生了變化,這一發現令她悶悶不樂。
女子鬆開交叉的雙臂,走了幾步,來到石子路中央的那個怪物身邊,往懸在三腳架上那根彎曲電線上的水壺下添了幾根柴,然後側耳傾聽:莫非是水壺的響聲已經變了?她想是的。要是明天停電(罷工方有如此威脅),按說就該買個野營爐什麼的:像這樣的童子軍訓練好是好,可是萬一下雨呢……據說罷工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日子。與上回相比,好像這幾次停電真的說停就停。能源危機——熱能、光能和燃油——肯定會越來越頻繁,是不是該有所儲備?或許,蒂姆和艾琳是對的:弄捆柴火有備無患。
女子回到後屋臺階上,靠着牆,雙臂又交叉了起來。
世上有的事情是公衆的,或者說社會的——譬如戰爭、罷工、洪災、地震,感覺彷彿是上帝所爲。國外有一種觀點,且不論理性與否,認爲這種事情性質一旦嚴重而罕見(或者曾經嚴重而罕見,會不會只是錯誤的記憶?),都將成爲每個人人生經歷中的頭等大事,就像空氣,曾幾何時是某顆遙遠而渺小星辰的大氣,卻選擇包裹我們這個可憐的行星。想想吧,這類至關重要的經歷,越來越多的人們將親身體驗到:侵略、戰爭、內戰,瘟疫、饑荒、洪澇災害,土壤、食物及空氣的污染。對待這些情況,老傳統的態度就更加一成不變了。無非是這樣:我們得做點什麼,要不就是,哎呀,太痛苦了!而類似這般的細節卻鮮少提及:我的家人都死在集中營了,或者我的四個孩子都是餓死的,或者我姐姐和她的孩子都被當兵的打死了。不過,看起來似乎關乎社會大事的習慣態度的確要比關乎私事的更爲誠實?哎呀,太痛苦了!是這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