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7/8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周弼編。弼有《汶陽端平詩雋》,已著錄。是編乃所選唐詩,其曰三體者,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也。首載選例,七言絕句分七格,一曰“實接”、一曰“虛接”、一曰“用事”、一曰“前對”、一曰“後對”、一曰“拗體”、一曰“側體”。七言律詩分六格,一曰“四實”、一曰“四虛”、一曰“前虛後實”、一曰“前實後虛”、一曰“結句”、一曰“詠物”。五言律詩分七格,前四格與七言同,後三格一曰“一意”,一曰“起句”,一曰“結句”。宋末風氣日薄。詩家多不工古體,故趙師秀《衆妙集》、方回《瀛奎律髓》所錄者,無非近體,弼此書亦復相同。所列諸格,尤不足盡詩之變。而其時詩家授受,有此規程,存之亦足備一說。考範晞文《對牀夜語》曰:周伯弼選唐人家法,以四實爲第一格,四虛次之,虛實相半又次之。其說四實,謂中四句皆景物而實也。於華麗典重之中,有雍容寬厚之態,此其妙也。昧者爲之,則堆積窒塞,而寡於意味矣。是編一出,不爲無補。後學有識高見卓,不爲時習薰染者,往往於此解悟。
間有過於實而句未飛健者,得以起或者窒塞之譏。然刻鵠不成尚類鶩,豈不勝於空疏輕薄之爲?使稍加探討,何患古人之不我同也。云云。又申明其“四虛”之說,及前實後虛、前虛後實之說,頗爲明白,乃知弼撰是書,蓋以救江湖末派油腔滑調之弊。與《滄浪詩話》各明一義,均所謂有爲言之者也。舊有元釋圓至注,疏陋殊甚,已別存其目。此本爲高士奇所補正,雖未能本本元元,盡得出典,而文從字順,視舊注差清整矣。
△《論學繩尺》十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魏天應編,林子長注。天應號梅墅,自稱鄉貢進士;子長號筆峯,官京學教諭,皆閩人也。是編,輯當時場屋應試之論,冠以《論訣》一卷。所錄之文,分爲十卷,凡甲集十二首,乙集至癸集俱十六首,每兩首立爲一格,共七十八格。
每題先標出處,次舉立說大意,而綴以評語,又略以典故分注本文之下。蓋建陽書肆所刊,歲久頗殘闕失次。明福建提學僉事遊明訪得舊本,重爲校補,又以原注多所訛誤,併爲考覈增損,付書坊刊行。何喬新《椒邱集》有是書《序》,今本不載,蓋佚脫也。考宋禮部貢舉條式,元祐法以三場試士,第二場用論一首,紹興九年定以四場試士,第三場用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經義、詩賦二科並同。又載紹興九年國子司業高閌《札子》,稱太學舊法,每旬有課,月一週之;每月有試,季一週之。皆以經義爲主,而兼習論策。云云。是當時每試必有一論,較諸他文應用之處爲多,故有專輯一編以備揣摩之具者。天應此集,其偶傳者也。
其始尚不拘成格,如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自出機杼,未嘗屑屑於頭項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後,講求漸密,程式漸嚴,試官執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於是“雙關三扇”之說興,而場屋之作遂別有軌度,雖有縱橫奇偉之才,亦不得而越。此編以“繩尺”爲名,其以是歟?紹興重修貢舉式中,試卷犯點抹條下,有論策經義連用本朝人文集十句之禁。知拘守之餘,變爲剽竊,故以是防其弊矣。然當日省試中選之文,多見於此,存之可以考一朝之制度。且其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實後來“八比”之濫觴,亦足以見制舉之文,源流所自出焉。
△《吳都文粹》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鄭虎臣編。案:《蘇州府志》,虎臣字景兆,曾爲會稽尉,宋德祐初,自請監押賈似道,殺之於木綿菴者,即其人也。是書於吳郡遺文,綜緝頗富,其中若李壽朋之《劄補新軍》,汪應辰之《申奏許浦水軍》,趙肅之《三十六浦利害》,郟亶之《至和塘六得六失》諸篇,均有關兵農大計。其他輿地沿革,亦多有因文以著者,如書中龔頤正《企賢堂記》曰:長洲爲縣,肇唐萬歲通天中;而《吳地記》則雲,建自貞觀七年。考唐《地理志》,與頤正之《記》合,可以證《吳地記》之訛。又《吳地記》雲:常熟縣
改自唐貞觀九年。而書中范成大《常熟縣題名記》曰:縣舊爲毗陵,至梁而改,又可與《吳地記》考異,蓋是書雖稱文粹,實與地誌相表裏。東南文獻,藉是有徵;與范成大《吳郡志》相輔而行,亦如驂有靳矣。
△《古文集成前集》七十八卷(浙江汪啓淑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