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去宥【正文】
七曰:
東方之墨者謝子①,將西見秦惠王②。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③。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④,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爲人甚險,將奮於說⑤,以取少主也⑥。”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⑦,遂辭而行。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爲之愨⑧,而徒以取少主爲之悖,惠王失所以爲聽矣⑨。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⑩,猶不得所謂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罪殺不辜,羣臣擾亂、國幾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與智皆衰邪?
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昭釐惡之。威王好制,有中謝佐制者,爲昭釐謂威王曰:“國人皆曰: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王不說,因疏沈尹華。中謝,細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文學之士不得進,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細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數怒人主,以爲奸人除路,奸路已除,而惡壅卻,豈不難哉?夫激矢則遠,激水則旱,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爲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爲之鄰哉?”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爲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爲昏,以白爲黑,以堯爲桀。宥之爲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解說】
本篇旨在論述認識問題的方法。所謂“去宥”,是說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去掉主觀偏見。文章列舉了秦惠王問唐姑果、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鄰父有與人鄰者、齊人有欲得金者四例,指出:“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爲昏,以白爲黑,以堯爲桀。宥之爲敗亦大矣”;論證了“凡人必別宥然後知”這一中心論點。本篇與《去尤》篇意旨相同。【註釋】
①謝子:姓謝,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他書或作“射子”。
②秦惠王:即秦惠文王,戰國時秦國國君,名駟,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