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②草竊奸宄(guǐ,音與“鬼”同),四字並列,各有各的意思。王氏《經義述聞》卷三“暫遇奸宄”條附帶說到“草竊奸宄”,但是並未說清楚。《說文》:“宄,奸也。外爲盜,內爲宄。”《左傳》成公十七年:“亂在外爲奸,在內爲宄。”竊字好懂,《微子》下文就有“攘竊”。曾星笠先生說:草鈔聲近。《廣雅·釋詁》:“寇,鈔也。”這樣一解釋,“草竊奸宄”果然指那些與“正人君子”相對的壞人,可以叫殷商末年的“****”。曾先生《尚書正讀》前文還說過:“‘殷罔不小大’,猶言‘大小罔不’也。倒語。小大,卿士下及小民也。”按:這裏“好”讀hào,喜歡之意。一個社會,上上下下的官民,都喜歡做“草竊奸宄”,那還成何社會?

③“今殷其淪喪”,《史記·宋微子世家》作“今殷其典喪”。裴駰《集解》將“典”說成“國典”,不能講通原文的意思。錢大昕認爲“典讀如殄,典喪者殄喪也”,則“典喪”與“淪喪”義同。

④“我其發出狂?吾家耄遜於荒?”《史記·宋微子世家》作:“我其發出往?吾家保於喪?”孫詒讓先生《尚書駢枝》疑“發”當爲“廢”,“言我其廢棄而出亡也”,這樣講就順暢了。今按:“保於喪”之喪,也是亡佚的意思,以逃亡在外得保全身家性命。“耄”“保”音同,“遜”就是“喪”,就是遁,就是逃亡。逃亡於荒野,倒成了求得保安之途了。

⑤讀jì(與“霽”音同)。孔疏:“顛謂從上而隕,謂墜於溝壑,皆滅亡之意也。”先秦典籍中“如之何”、“若之何”開頭的句子很多,“如之何”、“若之何”單獨成句的例子也多。“若之何其”的“其”可以是語尾詞,如同《詩·庭燎》“夜如何其”的“其”。“若之何其”也可以理解爲“其若之何”,“那怎麼辦呢”。襄公二十九年《左傳》“若之何哉”,與《書·微子》“若之何其”比較,可以理解爲句式相同。

⑥僞孔傳:“色純曰犧,體完曰,牛羊豕曰牲,器實曰用。盜天地宗廟牲用,相容,行食之,無災罪之者,言政亂。下視殷民所用治者,皆重賦傷民,斂聚怨讎之道,而又亟行暴虐自召敵讎不解怠。”經文下兩句“罪合於一,多瘠罔詔”,僞孔的解釋是:“言殷民上下有罪,皆合於一法紂,故使民多瘠病而無詔救之者。”孔疏沒有異議。我們認爲這裏舊註疏基本準確。又,古人重視祭祀,若是偷食祭祀所用牲牢粢盛,正常情況下必受懲罰。

⑦“迪”字屬下句讀,用孫仲容先生讀法。“詔王子出”與下文“……王子弗出”相對。孫氏說:“迪與猶通。”又說:“刻子,焦循說讀爲箕子……甚確。此太師勸微子出亡避禍,雲猶我舊言於箕子,亦勸其出走……”這裏問題在於:“太師”是誰?說太師是箕子已經不行了。孫仲容先生認爲應該是《史記》說的太師疵,那麼末了一句“我不顧,行遁”,就是說:“我也顧不上了,將要出走!”曾星笠先生說“此仍爲比干述箕子之語”。但我們認爲:如果“少師”是比干,“父師”是箕子,那麼,比干述箕子之語可以到“人自獻於先王”句止,“我不顧,行遁”可以是比干語,如僞孔傳所說:“言將與紂俱死。”意思就是不考慮出走的事了,“我不顧”不讀斷,而“行遁”成了“我不顧”的賓語。因爲前文“父師若曰”句有“轉述父師的話”這樣的意思,我們認爲曾星笠先生的解說是可以講通的,但是須知原文之中插有比干自己的話,而“詔王子出”應如孫仲容先生所說,不與“迪”字連讀。

(本章完)

都市言情推薦閱讀 More+
水滸:我武大郎,反了!

水滸:我武大郎,反了!

煙豆大王
大郎,起來喫藥了!現代牛馬穿越武大郎,潘金蓮不愛,小混混饞媳婦身子,做生意被嫌棄又矮又醜武大郎爲避免被姦夫淫婦毒殺命運,立志賺他一個億!大宋即將面臨浩劫,有錢後等弟弟回來,武大郎計劃聚集一幫兄弟,上梁山搞基建,成爲一方土皇帝,喫香喝辣抱美豔嬌妻睡覺覺!沒想到,一切都往着武大郎不敢想象的方向發展 水滸:我武大郎,反了!
都市 連載 1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