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長老道:“你們站開來。”歇了一會,方纔伸出手來,又歇了一會,方纔溜出個鉢盂來。又歇了一會,方纔口裏噥出兩三聲來。噥了這等兩三聲不至緊,天有些雲,海有些霧,長老拳了兩隻腳,駝了一個彈弓背,輕輕的走到船頭下,把個鉢盂舀起了這等一鉢盂兒水。須臾之間,船下的水微微的有些響聲,各船上一齊拽起篷來,照前便走,如履平地一般。船上還有一等不知事的,說道:“只說甚麼軟水洋,鵝
毛也載不起,似這等重大的寶船也過了。”又有一等略知些事的,說道:“這個船行,都是我朱皇帝的洪福齊天,水神擁護如此。”這叫做是個耳聞是虛。只是三位老爺眼見的是實,眼見得國師取了一鉢盂兒水,眼見得大小寶船望前而行,眼見得長老把個鉢盂掛在天盤星上,那三位卻纔辭了長老而去。長老也曾送他,只是吩咐欽差校尉仔細照管行船,吩咐徒弟非幻、徒孫雲谷,同到千葉蓮臺上打坐。
卻說那三位同船,都有些疑慮。三寶老爺說道:“敢是個掩眼法兒。”三寶老爺道:“便是個法,卻不是個掩眼法。”天師道:“這個法,我也猜詳得他着,不過是個天將天兵虛空撮過的手段。”王尚書道:“他那一鉢盂的水,是怎麼?”天師道:“那是個例子。常言道:“十法九例,無例不成法。””三寶老爺道:“我有個處。”即時差下藍旗官稟過了國師,明日鉢盂裏的水,三位老爺還要來面見發放。長老早知其意,傳言回道:“俟發放之日,請同三位老爺當面過來。”長老只在蓮臺上運神定氣,聽候寶船過洋。卻又這個軟水洋有八百里之遠,急切裏走不過去,只是喜得風恬浪靜,穩載而行。正是:徵西諸將坐扁舟,晚照風煙萬里收。一望海天成四塞,又垂日月浸中流。波翻簫鼓龍知避,水放桃花地共浮。聞道軟洋難覓路,也應穩載下西牛。
卻說碧峯長老坐在千葉蓮臺之上,收神運氣,俟候寶船過洋。且喜得連日風平浪靜,揚帆鼓楫而行。行了幾日,長老心裏知道軟水將過,吩咐徒孫雲谷,傳命欽差校尉,請過三位來。天師早已知道將過軟水洋,會同兩位元帥。三寶老爺道:“國師有請,不知甚麼事因?”王尚書道:“不過是個發放鉢盂的事因。”長老見了三位,便說道:“恭喜了!”三寶老爺道:“國師同喜。”長老道:“過了這個軟水洋,是我和你下西洋第一個關隘。”老爺道:“多謝國師佛力。”長老道:“朝廷的洪福,貧僧何功?”道猶未了,只見欽差校尉報道:“船頭之下,已是清水泛流。”長老聞知,即時起身而出,到於天盤星上,取下了那一鉢盂之水,拿在手裏,口兒又是這等噥了兩三聲。三寶老爺終是有些瘋子樣兒,看見長老拿了鉢盂,他快着口問道:“國師,你這個鉢盂裏的水,敢是個例子麼?”長老輕輕的說道:“阿彌陀佛!元帥在上,不要小覷了這個鉢盂。這八百里軟水,都在我這一個鉢盂之中。”這一句話說得不大不小,莫說是兩位元帥喫驚,就是天師也老大的蕩了些主意。長老輕輕的又噥了兩聲,把個鉢盂裏的水放將下去,就是倒瀉天河,穿沙激石。放了半日工夫,才放得乾淨。二位元帥見之,才害怕哩!天師卻纔是死心倒地,扯着長老,只是磕頭。長老道:“天師請尊重!怎麼行這等大禮?”天師道:“老師父佛力無邊,伏乞師父指教一番。”長老道:“三位請坐下,容貧僧從直相稟。”
三位坐定。長老道:“這軟水洋匹毛枝草,俱是載不起的。是貧僧出乎無奈,夜來潛入龍宮海藏之中,央喚龍王。龍王道:“亙古至今,只是唐三**天取經,仗着齊天大聖,過了一遭。自後早晚兩潮,有些硬水,卻只容得一葉扁舟,怎麼過得這等重大的寶船?果然要過去,也須是奉佛牒文,撤去軟水,借來硬水,方纔過得。”
貧僧討了他這一個口訣,才把鉢兒舀起了軟水,口兒裏念動了真言,借些硬水,以此上才過得來。”天師又打了一個躬,唱了一個喏。王尚書道:“國師的鉢盂掛在天盤星上,這是甚麼佛法?”國師道:“八百里海水,終不然船上載得起,藉着天盤星爲因,其實的掛在天柱上。”三寶老爺道:“怎麼這等一個鉢盂,就盛得這許大的水?”長老道:“老元帥,你不記得水淹兜率宮,浪打靈霄殿的日子了?”天師道:“這就是我學生連燒了四十八道飛符的舊事。”大家反取笑了一場,這會分明取笑得有些意思。
猛然間藍旗官報道:“前哨的戰船險些兒一沉着底,喜的是回舵轉篷,天風反旆,方纔免了這一場沉溺之苦。”那個海路本等是險,這個報事的官卻又兇,嚇得三寶老爺一天憂悶,兩眼雙垂。王尚書道:“老元帥何事這等感傷哩?”老爺道:“咱原日掛印之時,也只圖爲朝廷出力,爲中國幹功,倘得寸功,或者名垂不朽。哪曉得一路有這些風浪,有這些崎嶇,耽這些驚憂,受這些虧苦,終不然咱這一束老筋骨,肯斷送在萬里外障海之中!”王尚書道:“雖是路途險峻,賴有天師、國師,老元帥當自保重。”天師道:“凡事有國師在前,老元帥不必如此悲切。西來的路程,也只是這一個吸鐵嶺,過此俱是婦途。”三寶老爺得了這一段的勸解,歇了一會,問說道:“這便是吸鐵嶺麼?”長老道:“便是。”老爺道:“這寶船是鐵釘釘的,大小錨俱是鐵鑄的,刀槍劍戟都是鐵打的,卻怎麼得過去?”
長老道:“列位請回,過嶺都在貧僧身上。”
即時送過了三位老爺,轉到千葉蓮臺之上,寫下了一道牒文,當時燒下。那道牒文,早有個值符使者奏事功曹,一直齎上靈霄寶殿玉帝位下親投。卻又有個左金童胡定教人接着,問說道:“這牒文是哪裏來的?幹甚麼事的?”功曹道:“是南膳部洲朱皇帝駕下金
碧峯下西洋,過吸鐵嶺,特來懇借天兵,搬運鐵錨等件。”胡真人聽知道“鐵錨”二字,恰好又是個“買香囊吊淚,睹物傷情”。怎麼叫做個“睹物傷情?”原來這個鐵錨,都是他親手自造。只見胡真人拿了這道牒文,竟自展開,奉上玉帝。玉帝看來,牒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