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千家詩9 (第2/45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盡,茲不取。④真面目:事物的真相。這裏指廬山的全貌。
【解說】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近半百的蘇軾自黃州(今湖
北省黃岡縣)調到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去做官,詩人取道
江西九江,特地登覽了嚮往已久的廬山。這首詩就是他遊
廬山西林寺時題在牆壁上的。
這是一首借景明理的詩作。前兩句寫遊廬山時所見到
的景象,詩人從特定的觀察角度表現出廬山**變化、各具
姿態的鮮明形象。後兩句抒寫了獨特感受,說明了一個深
刻的哲理:因角度不同,所以各見一面。而要看清事物,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