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黑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保證。”帕特里奇說。
“我也是。”凱特林附和道。
莫尼也說:“算我一個。”
凱特林和帕特里奇對視了一下,作爲守信用的記者,不管結果如何,他們都會保守祕密。兩人都清楚,這會給他們帶來麻煩的。聯邦調查局和其他人可能會抗議保密,要求知道剪影的主人是誰。這就需要電視臺的律師們來處理了,之前也不是沒有發生過相同的事件。
帕特里奇記得那是在1986年,全國廣播公司促成了對巴勒斯坦一名恐怖分子的採訪,這次機會非常珍貴但也引起了爭議。後來,有很多批評家公然抨擊全國廣播公司,針對的不僅是這次採訪,還有事先達成的電視臺不公開採訪地點的協議。甚至有一些媒體人也加入進來,很顯然,這其中摻雜了某種同行間的嫉妒。在爭論越演越烈之際,一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現得非常惱怒,司法部也威脅要傳喚和審問當時在現場的攝製組,但最終什麼都沒有發生。(當時的國務卿喬治·舒爾茨被問起這件事時只是說:“我信仰新聞自由。”)
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是,廣播電視臺在許多方面都在自行其是。一方面,幾乎沒有政府部門或者政客願意和他們扯上法律糾紛。而且,自由世界的新聞業基本上代表着揭露、自由和正直。當然並不是完全如此——標準總是落後於現實,畢竟新聞從業者們也是人。但是,如果你變成新聞業無情的對手,那麼你很有可能是屬於“惡”的一方,而不是“善”的一方。
當哈里·帕特里奇在考慮這些職業的基本原則時,明·範·坎正在準備對阿爾貝特·戈多伊進行錄像採訪,採訪將由唐·凱特林來做。
是帕特里奇建議讓凱特林來做採訪的,一部分原因是這位商業記者明確地想要繼續參與對斯隆家人綁架案的調查,畢竟這是整個新聞部的核心主題。而且帕特里奇自己還有別的事情要處理。
他已經決定,一有機會就去一趟哥倫比亞的波哥大。儘管他認同自己電臺記者朋友所說的尤利西斯·羅德里格斯並不在哥倫比亞,但是帕特里奇覺得自己應該開始調查拉丁美洲了,而且顯然應該以哥倫比亞爲起點。
明·範·坎說自己已經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