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些博物館內有飛雷筒的實物展出,這些供遊人參觀的飛雷筒呈一定的角度傾斜着擺放,前端用木架支住,那樣子就和迫擊炮的放列差不多,但必須明瞭的是,這僅僅是供人蔘觀時的擺設方法,而絕對不可以是作戰時的發射狀態。
因爲後坐力的存在。
火藥爆炸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並不是首先對着炸藥包使勁兒,而是首先對着發射筒使勁兒,發射筒夠硬,火藥的勁兒沒地兒卻又必須要走,只能推着炸藥包走,這纔是完整的發射。
而類似於電視劇裏那種薄薄的汽油桶,後面孤零零薄薄的一層鐵皮底,也沒有其他東西兜底,然後點燃發射藥發射——相信我,這絕對是用來自殺的。
炸膛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爲什麼會出現炸膛呢?
說白了發射筒的質量不過關,不夠硬,鎖不住火藥爆炸產生的勁兒了,就炸膛了。
所以爲什麼過去的火炮一般都是厚厚的炮管子,加上小小的出口?就是冶鐵工業發展不到位,造不出能製造大口徑火炮的鐵,爲了避免炸膛炸死自己人,只能縮小口徑。
沒良心炮說白了就是個汽油桶,薄薄的鐵皮,憑什麼能承受住火藥爆炸帶來的巨大後坐力?
當然可以,因爲它真正發射的時候大半個身子都結結實實埋在地裏,並將筒的外側與坑壁間縫隙用土填實,藉助堅實的大地吸收發射藥產生的重壓與後坐,並提高安全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