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維亞·畢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1] 1912年12月,安德森經歷了一次精神崩潰,他消失了四天,人們發現他在附近的玉米地裏漫遊。之後不久,他辭去了顏料工廠總裁的職務,離開了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從俄亥俄搬到了芝加哥,開始了創作生涯。1916年,他和原配妻子離婚,與田納西·米切爾結婚。這場婚姻1922年結束,安德森以後又結過兩次婚。
[12] 當時,阿德里安娜非常禮貌地提出幾位傑出的法國作家的名字,斯坦因仍很不以爲然,在此書刪節的部分中,畢奇認爲可能因爲這些法國作家們沒有對斯坦因表現出五體投地的崇拜。同時,她也寫道,可能斯坦因並不真那麼看不起法國作家,“她只是想開玩笑,她太喜歡開玩笑了。但我和阿德里安娜都不覺得這有什麼可笑。”
[13] 龐德和喬伊斯都沒有到花街上去拜訪過斯坦因,所以,兩位都沒有得到過她的好評。斯坦因更把喬伊斯看作是她在文學上的競爭對手,她不止一次地說她1908年的作品《三個女人》是第一部對英語進行實驗的作品,影響遠大於《尤利西斯》,她還曾宣稱過“二十世紀的文學屬於斯坦因”。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寫到:“在我們是好朋友的那三四年裏,我從來沒有聽到斯坦因讚賞過任何一位沒有對她有過好評的作家……如果你對她提起喬伊斯,那你就永遠別想再踏進她的門了,就像你在一位將軍面前稱讚另一位將軍一樣。”
[14] 那個時代在巴黎的美國人中,斯坦因和畢奇可以說是最著名的兩位女士了,但是,斯坦因不如畢奇那樣,真正被法國化,而且她的法文也不夠好,雖然她曾經說過“美國是我的祖國,但是法國是我的家”,但是,畢奇覺得她從沒有真正以法國爲家。在這本回憶錄中,畢奇刪掉了這樣一段:“格特魯德對法國人視而不見,她像一個遊客一樣穿過他們的國家,帶着樂趣地匆匆瞥過他們的住處和他們的生活,她所做的評論也都像出自遊客之口:她是位永遠的旅行家。”
[15] 威廉·迪安·豪威爾斯(1837——1920),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和文學批評家。
[16] 喬·戴維森(1883——1952),俄國猶太裔的美國雕塑家,曾製作的雕像包括吉卜林、喬伊斯、羅斯福、蕭伯納、泰戈爾、惠特曼、斯坦因等。
[17] 喬伊斯和斯坦因曾經在1931年1月7日共同參加過莎士比亞書店的一次詩歌朗誦會,但是兩人沒打招呼。這次在戴維森工作室裏的會面是他們唯一的一次會面,托克拉斯後來這樣記錄了這次會面:“西爾維亞過來問她(斯坦因)是否可以到房間的另一端去和他(喬伊斯)打招呼,因爲他的視力很不好,她當然同意了……她後來告訴我她對他說:這麼多年了。他說:是啊,我們的名字總是被人連在一起。她說:我們住在同一個區裏。他沒有再說什麼,她就走回來和一個加利福尼亞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