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維亞·畢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7] 在畢奇這本回憶錄刪節掉的部分中,她這樣評論喬伊斯:“這以後,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不僅僅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作家,他也是一位相當精明的生意人,手腕非常強硬。”並稱他爲“雖然討人喜歡,但也相當殘忍”。同時,在當時給姐姐霍莉的信中,她寫到:“他就像拿破崙一樣,覺得其他人都是爲他服務而存在的,他可以把他們的骨頭磨成麪粉,做成他的麪包。”這些都是她所不引以爲榮的想法,所以,回憶錄定稿時全被刪去。
[8] 奧德賽版本的《尤利西斯》出版於1932年,兩卷本,許多批評家都認爲在至今所有的《尤利西斯》版本中,經過吉爾伯特修訂的這一版是錯誤最少的。
[9] 1921年移民到巴黎的俄國猶太人,律師出身,喬伊斯的兒子和兒媳的朋友,1930年和喬伊斯相識。
[10] 凱瑟林·安妮·波特,美國記者、散文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1966年曾獲普利策文學獎。
[11] 阿蘭·泰特(1899——1979),美國詩人。
[12] 1931年夏和1934年1月到1939年5月,米勒(1891——1980)曾經兩度住在蘇讓別墅18號,這裏成爲當時巴黎的文學中心之一。這個別墅也是《北迴歸線》中波勒茲別墅的原型。
[13] 安娜斯·尼恩(1903——1977),法國作家,以情色作品和她的日記著稱,米勒在巴黎期間的情人,不僅支付米勒的生活開銷,還資助了《北迴歸線》1934年的第一版。
[14] 這裏的阿爾夫是米勒的朋友,奧地利作家阿爾夫萊德·培勒(Alfred Perlés),1933年他們曾經同租一套公寓。這封公開信是米勒自己印刷且發行的,出版於1936年。
[15] 托馬斯·伍爾夫(1900——1938)是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時光與河流》出版於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