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審稿人既有專家教授,也有曾經發表了論文的學者,國際準則是雙向匿名,也就是審稿人和著作者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
這種制度在30年後是通用模式了,可在80年代,許多專家都搞不明白,人家編輯好心好意的向一名高中生說明,也確實有心了。
楊銳不由點頭,這可比他以後遇到的期刊社負責任多了。用不了多久,國內的期刊還要收上千元乃至數千元的版面費呢,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學校給發表了論文的教授講師發獎金——如果不發獎金,就高校教師那點工資,一個月發表兩篇論文,怕是連喫飯的錢都剩不下了,高校可是靠着論文數量過活的。
手寫信的最後,留下了編輯的電話,讓楊銳有時間撥打過去,看的出來,這位絕對是好奇爆了。
也是,現在的高校裏面,好多教師都不懂發表論文,楊銳一個高中生髮表了,說是新聞也不爲過。
楊銳想了想,決定還是不去打這個電話了。
人家要好奇,就讓他們好奇去,他現在想要的,也就是一張國內學術界的通行證罷了。
有了這封學報上的論文,他就算是發表過論文的民間人士了,總不至於再只有高中生的名頭。
不過,楊銳還是急切的想要知道自己的論文發表的情況,無論發表了多少篇文章,這種激動的心情都是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