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80年代是個精彩的年代,也是學術和教育復甦的年代。
如果翻開21世紀學生的教材,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著作者都來自80年代的大學,持續10年之久的運動浩劫,摧毀了教育體系的同時,證明了天生奇才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不過,對一些純文科的學生而言,這似乎是難得的人生體驗。
蘇城穿越前的幾個月,還在寫他的畢業論文,翻閱的文獻之多居於全班之冠,由此也記住了很多來自80年代的牛人。在他遴選的200個人中,至少有三四十人,是能準確記得住名字的,還有二三十人是大約記得名字的。其中不少人撰寫的論文,比普通學生一輩子讀過的都要多。
但是,在這些未來的大牛畢業的時候,他們也只不過是新鮮柔嫩的小青草,露着誰都可以咬一口的笑臉,帶着懵懂的神色闖入陌生的社會。
這個時候,任何人都可以亮出鋒利的後槽牙,在那細嫩的皮膚上刮啊刮的。
孫立憲等人茫然不知,還看着實驗室的設備傻乎乎的笑。
三次採油研究室的正中就放着一臺界面張力儀,剛從學校裏畢業的學生哪見過這東西,七八個人圍在跟前,口水都留下來了。
還有化學和生物系的學生,瞅着老谷那裏的好幾個單筒顯微鏡轉圈。說起來也是可憐,像是這種裝備歐美的學校早就普及了,等到十幾年後,中國的中學也會普及,可在80年代末的中國大學,仍然屬於稀罕貨。
蘇城看着他們的模樣,又有些擔心:這貨們日後雖然可能飛黃騰達,可別年輕時是個駑貨。這些連顯微鏡都沒把玩過幾次的人,能派的上用場嗎?
好在此時,一名研究員輔助一名學生,將界面張力儀給開了起來。學生負責操作,流程生澀但頗爲流暢,蘇城才輕輕鬆了一口氣,恍然想起:這個時代的學生好像都是要把實驗流程背熟了才能上試驗檯的。界面張力儀沒見過,但摩挲着圖示,估計都摩挲過不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