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永慶到大陸,肯定是去京城了。他談判的對象都是國家領導,和蘇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蘇城影響不到大佬,只能在王勝身上下功夫,問:“臺塑的目標改變了嗎?”
這句話問的沒頭沒尾,但知情人都明白。臺塑以前的目標是要大陸提供好政策,保證低成本,不求快速投產,順便促使臺灣政府通過六輕的提案。
這樣的目標,要想得到國內的認同確實不易。臺塑其實是藉着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的封鎖,伺機賺取平時難得的好處。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大陸未嘗沒有利用臺塑的意思。值此封鎖期間,有70億美元的投資意向,也能說明企業主對大陸的信任。
雙方空對空,除了引起嘴炮之外,全是政治上的東西。蘇城委實是無心搭理。從他個人的角度來看,海滄計劃施行下來還是很好的,70萬噸的乙烯和1000萬的煉油廠,對國內的石化產業是一次不小的衝擊,於公於私皆不錯。
但是,基地拖延的太晚就沒意思了。1990年的70億美元很稀罕,1995也許還是稀罕的,但2000年就只是一般了。到時候,有錢有勢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估計都不會讓臺塑主導這樣大的一個項目,他們自會去建石化基地了。然而,這麼大的項目,以臺塑的慢性子,浪費四五年時間真不稀奇。還有各種來自臺灣的下游工廠,受制於臺灣政局的變化,肯定也是慢吞吞的。
歷史上,臺塑在兩年後放棄海滄計劃,專攻六輕,到了1999年纔開始建設,而六輕計劃提出的時間是1973年,相隔26年。
一個工廠,用20年的時間蓋鋼印,做籌備,這份堅韌和雄心,即使是蘇城也唯有歎服。歎服過去,則要擔憂,用經驗的說法,王永慶能等20年的六輕,又如何等不了20年的海滄計劃?
如果不是他年歲大了,臺塑說不定真能登陸大陸,那時候也許不是70萬噸乙烯,而是140萬噸了吧。
蘇城建立在“先知”基礎上的目標簡單明確,然而,王勝和王克嶺是很難理解的。